汉代刑法候
Ⅰ 汉代出现新的刑法名称有哪些
1)死刑:大体上与秦朝相类似,有弃市、腰斩、具五刑、夷三族等,汉朝与秦朝不同的有“殊死”,殊死即斩首,据《汉书·高帝纪》记载:高帝六年,令曰:“兵不得休八年,万民与苦甚,今天下事毕,其赦天下殊死以下。”师古作注曰:“殊,绝也,异也,言其身首离绝而异处也。所以,殊死就是斩首。
(2)肉刑:
宫刑,在汉朝又叫腐刑或蚕室刑;
斩右趾,在汉文帝除肉刑时改为弃市,在此之前之后,都存在;
斩左趾,汉初曾沿用秦朝的斩左趾,在汉文帝除肉刑时改为笞五百,经景帝减少笞数,最后确定为笞二百;
劓刑:汉初也曾沿用秦朝旧制,在文帝除肉刑时改为笞三百,景帝时期减为笞一百。
黥刑:后改为髡钳城旦舂。
(3)徒刑:两汉时期的徒刑都规定了刑期,
髡钳城旦舂:男犯剃掉头发带上械具去筑城,女犯舂米的劳役刑,刑期是五年。
完城旦舂:不加肉刑也不加髡刑的男子筑城,女犯舂米的劳役刑,刑期是四年。
鬼薪白粲:男犯为宗庙砍柴,女犯为宗庙择米的劳役刑,刑期为三年。
司寇:男犯到边境防御寇贼,女犯服相当劳役的刑罚,刑期是二年。
罚作,复作,男犯守边,女犯为官府干活的劳役刑,刑期是三个月到一年。
(4)迁刑:
又叫做徙刑,把犯人迁到指定地区的刑罚。也适用于因连坐而坐罪之人。
七科谪: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的遣送七种人到边疆地区服役的刑罚。这七种人有:罪吏,亡命(逃亡者),赘婿,贾人(有店铺的商人),有市籍者(原来是商人的人),父母有市籍者(父母原来是商人的人),大父母有市籍者。如国家有战事需要人戍边首先考虑这七种人。
(5)罚刑:主要是罚金,在汉朝罚金是指强迫犯罪之人交纳一定量黄金的处罚。此外还有夺爵免官等,与秦朝的规定类似。
(6)赎刑:赎刑与罚刑不同,赎刑是允许用金钱来赎原判刑罚。汉朝的赎刑比较重要的有女徒顾山,是汉平帝时规定的适用于女犯的赎刑。女犯被判刑后,可以放其归家,每月交钱三百,雇别人上山砍柴以代替女犯应服的劳役。
Ⅱ 汉朝的刑法是怎样规定墨刑刑罚的
汉初刑法沿袭秦制,仍使用墨刑。《汉书·刑法志》规定“墨罪五百”,条款数目同周初一内样。公元前167年,汉容文帝刘恒下诏废除肉刑,规定将应受墨刑者“髡钳为城旦舂”。意思是,男子应当黥面者,改为剃去头发、颈上戴上铁制的刑具,去做为期四年的“城旦”苦役;女子应当黥面者,改为去做为期四年的舂米苦役。以后直至汉末,黥面未再实行。但在汉代,匈奴曾规定,汉朝的使节如果不以墨黥面,不得进入单于所居住的穹庐。有一次,王乌充任汉朝使节,出使匈奴时顺从了他们的规矩,单于大喜,同意让匈奴的太子到汉朝做人质,请求与汉和亲。沈家本在《历代刑法考·刑法分考·墨》中说,匈奴的这种规定是他们的一种习俗,只是用墨画在脸上,象征性地表示黥面,并非真的用刀刻割皮肉。这和作为刑罚的黥面当有所区别。
Ⅲ "汉代的刑罚髡钳城旦舂,五岁刑;完城旦舂,四岁刑;鬼薪白粲,三岁刑;司寇和作如司寇,皆二岁刑"是吗意
这句话意思是:汉代的刑罚有男犯筑城,女犯舂米,刑罚期限是5年,带刑具而徒刑劳作的刑罚是4年,司寇和作如司寇都是2年。男罚作和女复作,是一年到3月。
岁刑是指中国古代一类刑罚。
如:髡钳城旦舂,五岁刑;完城旦舂,四岁刑;鬼薪白粲,三岁刑;司寇和作如司寇,皆二岁刑,男罚作和女复作,皆一岁到三月刑。
髡,指剃光犯人的头发和胡须,是古代一种耻辱刑
钳,指颈上套着铁圈(刑具)
城旦舂是一种徒刑,是指男犯筑城,女犯舂米,但实际从事的劳役并不限于筑城舂米
五岁刑 就是徒刑5年
完城旦舂,可能是不带刑具而徒刑劳作
至于鬼薪白粲,三岁刑;司寇和作如司寇,皆二岁刑 就不明白了
但是 后面的数字应该是徒刑的期限吧 前面的就是刑法的表现 和
《汉书惠帝纪》应召注曰:
应劭曰:「城旦者,旦起行治城;舂者,妇人不豫外徭,但舂作米:皆四岁刑也。今皆就鬼薪白粲。取薪给宗庙为鬼薪,坐择米使正白为白粲,皆三岁刑也。
Ⅳ 中国古代的刑法有那些
夏代起,确立了墨刑、劓刑、剕刑、宫刑、大辟等刑罚。商代刑法严酷,盘庚规定对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者,予以劓刑、殄灭之,无遗育。死刑除了斩刑外,还有醢刑、脯刑、焚刑、剖心刑、刳刑、剔刑等刑杀手段。
西周时期,形成了以圜土之制、嘉石之制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罚,以及赎刑、流刑等制度,作为五刑的补充。这一时期为奴隶制刑罚的成熟阶段。春秋战国时期,五刑仍然为主,残酷性未变。商鞅被处死时,即用车裂之刑。这一时期为奴隶制刑罚向封建制刑罚过渡的阶段。
秦朝刑罚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有笞刑、杖刑、徒刑、流放刑、肉刑、死刑、羞辱刑、经济刑、株连刑等。其中前五类相当于现代的主刑,后三类相当于现代的附加刑。秦法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有明显的过渡特征。
汉代对刑罚进行了改革。汉文帝十三年,下诏废除肉刑,着手改革刑制。具体改革包括:凡当完者,完为城旦舂;当黥者,髡钳为城旦舂;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趾者,笞五百;当斩右趾者,弃市。这样改变了原“五刑”制度。但改革中也出现问题,如斩右趾改为弃市,扩大了死刑范围;以笞代替劓刑、斩左趾,导致受刑者“率多死”。后,汉景帝两次下诏减少笞数。改革后,除死刑以外,还有笞刑,宫刑未改。到东汉初,明帝诏中又提到斩右趾,说明又以此刑代替弃市,把文帝时由轻入重的一项又回来。至此,两汉肉刑有宫刑和斩右趾。
关于徒刑,汉初沿用秦制,但汉代已有明确的刑期。如髡钳城旦舂,五岁刑;完城旦舂,四岁刑;鬼薪白粲,三岁刑;司寇和作如司寇,皆二岁刑;男罚作和女复作,皆一岁到三月刑。此外,汉代有“顾山”刑罚,只用于女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刑罚体系有了很大变化,刑罚总的特点是逐渐宽缓。废除了“割裂肌肤,残害肢体”的刑罚,向新的封建制五刑过渡。主要体现在:废除宫刑制度;规定鞭刑与杖刑;规定流刑为减死之刑;缘坐范围有所变化。
隋朝《开皇律》删除了一些苛酷的刑罚内容,废除了一些残酷的生命刑,把死刑法定为绞、斩两种。对流刑、鞭刑均作修改。
唐朝刑罚比以前各代都轻,死刑、流刑大为减少。死刑只有绞、斩两种;徒刑仅一年至三年;笞杖数目也大为减少。唐律被认为是我国古代社会“得古今之平”的刑罚中的典范。
宋朝创设了一些新的刑罚制度。包括刺配刑、凌迟刑、折杖法。
元朝刑罚含世初为习惯法,后逐渐向汉代的五刑体制过渡,并最终实行。但其死刑中无绞刑,凌迟为法定死刑。
明清刑罚有新的发展变化,特点是刑罚更加残酷化,并大量复活了肉刑。明清时期的刑罚变化包括:恢复枭首示众之刑;充军刑;发遣刑;枷号刑。
Ⅳ 汉朝的腐刑是什么样的刑法
腐刑又称蚕室、宫刑、阴刑和椓刑,这些不同的名称都反映出这一刑罚的残酷。称为腐刑是因为对受害者来说,不但肉体痛苦,而且心灵受辱,从此像一株腐朽之木,有杆但不能结实。另一种说法是,宫刑的人像腐朽的木头不能开花一样。
过程:腐刑是指对男子或女子的阴处施刑。在古代中国,阉割术的渊源是相当久远的。有证据表明,至迟在殷商时代就有了阉割男性生殖器的意识与行为。
当时的阉割术可能是将阴茎与睾丸一并割除的,秦汉时期的阉割技术已较为完备,并已经注意到阉割手术后的防风、保暖、静养等护理措施。
在汉朝时代的发展:宫刑在汉朝更为普遍。汉景帝时,就曾规定某些死刑可由宫刑代替,汉武帝生性残酷,在他的统治时期,正史上有记载的大臣受宫刑的就有司马迁、张贺、李延年等人。
(5)汉代刑法候扩展阅读
宫刑的作用目的
宫刑的最初作用,只限于惩罚不正当的男女性关系,这在人类的婚姻制度刚刚跨入文明门槛的当时是现实的。但是,在奴隶主阶级和封建统治者残暴的统治下,宫刑的施刑范围扩大了,扩大到与初意完全不相干的地步,成为镇压平民和思想异己者的一种严酷手段。
从五刑的排列来看,宫刑是肉刑中最重的,仅次于大辟(斩首),显然当时人们思想中还残留着原始时代的初民对生殖器官崇拜的影响,生殖器官的价值仅次于头颅。传说中的尧舜,大致是中国的父系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一夫一妻制逐渐确立,所以宫刑在那时开始出现是完全可能的。
古代的刑罚带有多么鲜明的阶级性。宫刑施用的范围到了后世越来越大,如到了战国时期,《列子·说符篇》载有人曾劝秦王以仁义治国,秦王处以宫刑,罪名是君主已残暴治国。
这说明封建统治者已经用危害国家的罪名处人以宫刑了。《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造阿房宫筑骊山时竟发隐宫刑徒70余万人服劳役,这里的“隐宫”是指宫刑。
Ⅵ 简述汉代刑法的主要原则
1、刑事责任年龄,几次变化:10岁—70岁;8岁—80岁;7—80岁;10—80岁。
2、上请原则(贵族官僚有罪先请原则) 一定范围内的官僚、贵族及其子孙犯罪,不交一般司法机关处理,而应先奏请皇帝裁决。官贵犯罪可以请示皇帝给予优待。
3、亲亲得相首匿(亲属相隐原则:汉宣帝),亲属间首谋藏匿犯罪可以不负刑事责任。
4、尊老怜幼原则(恤刑原则) 对于犯罪的老、幼、妇孺、病残者,在定罪量刑方面给予照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