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司法考试电子版
1. 2015司法考试报名的照片尺寸到底是多少啊为什么上传上去还是说尺寸不对
国家抄司法考试电子证件照片袭
注意事项
※提示:
1、已上传照片的,须等待工作人员审核,合格后方可交纳考试费。
2、此照片将作为本人准考证、考试成绩通知单、法律职业资格授予申请表、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唯一使用照片。
※要求:
1、报名人员应当提供符合规定格式(宽413像素×高626像素)要求的本人近三个月内彩色(红、蓝、白底色均可)正面免冠电子证件照片。
2、照片需显示双肩、双耳,不得佩戴首饰,不得上传全身照、风景照、生活照、背带(吊带)衫照、艺术照、侧面照、不规则手机照等。
3、电子照片文件类型为jpg格式。
4、电子照片为40KB ≤ 文件大小 ≤ 100KB,照片必须清晰完整。
5、为方便报名人员提交符合规定格式的电子照片,可参照以下内容操作,但不得对照片进行拉伸、液化等PS操作。
祝好运~
2. 2015年国家司法考试模拟试题六《民法》
一、单选题
1.A公司与B公司签订一份借款协议,借款金额500万元,月利率20%,期限为2000年l月5日至7月5日。
A公司请C公司担保,C公司出具担保书规定:借款人到期不还,担保人负责清偿,担保期至借款人全部本息还清时止。事后A公司无力偿还,B公司于2001年9月5日向保证人C公司要求还债:( )
A.尽管借款利率高于银行贷款利率,但主合同有效,公司应负保证责任。
B.尽管主合同无效但保证合同有效,C公司仍应承担保证责任。
C.企业间禁止借贷,故主合同无效。主合同无效,则保证合同无效。A、B公司均有过错,依各自过错承担责任,C公司承担主从合同无效后的责任。
D.主合同有效,保证合同无效,C公司不用负责。
2.下列可以作为购销合同保证人的是:( )
A.市政府 B.某高校 C.城市信用社 D.妇联
3.潘某向信用社贷款2万元,请在县武装部作出纳的朋友陈某在保证人栏目盖上武装部印章,而此事武装部领导并不知道,潘某经营中亏损无力还贷,信用社要武装部还,武装部经查系陈某所为并拒绝清偿。( )
A.武装部应负保证责任
B.虽然武装部领导不知情,但从保护善意第三人角度看,应认定该保证合同已成立。
C、该保证合同不成立,由当事人按照各自过错承担责任。
D.保证合同成立,由武装部和陈某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4.以下列财产设定抵押的,须登记才可生效的是:( )
A.民用航空器B.船舶C.林木D.金银珠宝
5.下列不可以作为权利质押客体的是:( )
A.债权;
B.某公司董事所持有的本公司的股票;
C.公路桥梁、公路隧道或者公路渡口等不动产收益权;
D.记名支票
6.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公约中,《伯尔尼公约》保护的对象是什么?( )
A.注册商标 B.文学艺术作品 C.录音制品 D.集成电路的布图设计
7.刘某由所在工作单位安排,承接了一个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在工作期间出版了一本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专著并获稿费15000元,此稿酬应归谁所有?( )
A.应全部归刘某所在单位
B.归刘某所有,由刘某所在单位缴纳所得税
C.归刘某所有,但刘某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D.归刘某所在单位,但应拿出一部分奖励刘某
8.甲企业与乙银行签订借款合同,借款金额为10万元人民币,借款期限为1年,由丙企业作为借款保证人。合同签订3个月后,甲企业因扩大生产规模急需资金,遂与乙银行协商,将贷款金额增加到15万元,甲和银行通知了丙企业,丙企业未予答复。后甲企业到期不能偿还债务。问:该案中的保证责任应如何承担?( )
A.丙企业不再承担保证责任,因为甲、乙变更合同条款未得到丙的同意
B.丙企业对10万元应承担保证责任,对增加的5万元不承担保证责任
C.丙企业应承担15万元的保证责任,因为丙对于甲和银行的通知未予答复,视为默认
D.丙企业不再承担保证责任,因为保证合同因甲、乙变更了合同的数镇察尺额条款而致保证合同无效
9.甲将房屋1间作抵押向乙借款2万元。抵押期间,知情人丙向某甲表示愿以3万元购买甲的房屋,甲也想将抵押的房屋出卖。对此,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
A.甲有权将该房屋出卖,但须事先告知抵押权人乙
B.甲可以将该房屋出卖,不必征得抵押权人乙的同意
C.甲可以将该房屋卖给丙,但应征得抵押权人乙的同意
D.甲无权将该房屋出卖,因为房屋上已设置了抵押权
10.甲向乙订购15万元货物,双方约定:“乙收到甲的5万元定金后,即应交付全部货没橘物。”合同订立后,乙在约定时间内只收到甲的2万元定金。下列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 )
A.实际交付的定金少于约定数额的,视为定金合同不成立
B.实际交付的定金少于约定数额的,视为御高定金合同不生效
C.实际交付的定金少于约定数额的,视为定金合同的变更
D.当事人约定的定金数额超过合同标的额20%,定金合同无效
答案:1.C 2.C 3.C 4、C 5、B 6、B 7、C 8.B 9.A 10.C
二、多选题
1.某甲承包的西瓜地与某乙承包的麦地相邻。某日,某乙在其麦地中喷洒除草剂。不巧当时正在刮风,某甲的西瓜地正好处于下风向。某甲遂向某乙提出停止喷洒除草剂的要求,因为其除草剂经风吹后,会进入西瓜地,对正在生长的西瓜幼苗十分不利。某乙未同意某甲的要求。后果然造成某甲的西瓜幼苗受害,造成损失3 000余元。由此,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某乙的行为并不构成侵害某甲的财产权,因其纯系不可抗力所致
B.某乙的行为侵犯了某甲的相邻权
C、某乙应当赔偿某甲的损失
D.某甲的损失应由二人公平分担
2.甲向乙借款15万元,丙为保证人。丙为了保证自己能够追偿,要求甲提供担保,甲遂以自己家的一幅名人字画向丙设定质押担保丙的求偿权;并请自己的朋友丁以房屋作抵押担保丙的求偿权(办理了登记手续);甲还请戊为保证人担保丙的求偿权。其中哪些情形属于反担保:( )
A.甲以名人字画向丙设定的质押;
B.丁以房屋设定的抵押;
C.丙的保证担保
D.戊的保证担保
3.甲银行向乙公司贷款,乙公司的常年法律顾问民生律师事务所为贷款担保,到期后乙公司无力还款,甲银行怎么办:( )
A、律师所是以公益为目的的社会中介机构,不得为保证人,故担保无效
B、律师所虽为事业单位,但从事经营活动,故在没有其他导致担保合同无效的情形下,保证有效
C、保证无效,但律师所应当按照过错原则承担民事责任
D、保证有效,故律师所仍应承担保证责任。
4.下列关于抵押人在抵押期间转让抵押物的论述,错误的是:( )
A.抵押人转让已办理登记的抵押物的,应当通知抵押权人并告知受让人转让物已办理抵押的情况,否则转让行为无效
B.转让抵押物的价款明显低于其价值的,抵押权人可以要求抵押人提供相应的担保,抵押人不提供的,不得转让抵押物
C.抵押人转让抵押物所得价款,应当向抵押权人提前清偿所担保的债权或者向与抵押权人约定的第三人提存,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归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
D.抵押人转让未办理登记的抵押物的,应当通知抵押权人并告知受让人转让物已办理抵押的情况,否则转让行为无效
5.留置权因下列原因而消灭:( )
A.主债权消灭
B.留置的标的物因意外事件灭失,获得了一定的保险金的;
C.留置物被第三人抢走
D.债务人另行提供担保被接受的
6.下列作品属于美术作品的有:( )
A、摄影作品 B、建筑作品 C、书法作品 D、雕塑作品
7.下列关于摄影作品的陈述,哪个是正确的:( )
A、自然人完成的摄影作品,其保护期为作者终身及其死后50年。
B、摄影作品保护期,不论是法人创作还是个人创作,其保护期均为50年。
C、摄影作品的保护期的起算,根据著作权法的自动取得原则,自作品创作完成之时起开始计算
D、摄影作品的保护期的起算点为作品发表之时起开始计算。
8.下列有关保证责任的诉讼时效的表述哪些符合法律的规定?( )
A.一般保证中,主债务诉讼时效中断,保证债务诉讼时效中断
B.一般保证中,主债务诉讼时效中断,保证债务诉讼时效不中断
C.连带责任保证中,主债务诉讼时效中断,保证债务诉讼时效中断
D.连带责任保证中,主债务诉讼时效中断,保证债务诉讼时效不中断
9.陈某为拟定学术论文须引用资料,为避免引发纠纷,陈某就有关问题向赵律师咨询。赵律师的下列意见中哪些是可以采纳的?( )
A.既可引用发表的作品,也可引用未发表的作品
B.只能限于介绍、评论或为了说明某问题而引用作品
C.只要不构成自己作品的主要部分,可将资料全文引用
D.应当向原作者支付合理的报酬
10.下列哪些行为不属于侵犯著作权的行为?( )
A.某电视台为了报道油画展览的盛况,在电视新闻中播放了展览的油画。
B.某教授在世界论坛上的演讲词被电台全文报道
C.法院为了查证将张某发表的文章复制了3篇
D.出版社将蒙文发表的作品翻译成汉文在国内出版发行
答案:1、ABD 2.ABD 3.BD 4、AD 5、AD 6.CD 7、BD 8、AD 9、BC10、ABC
3. 2015司法考试知识点《行政法》: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2015司法考试知识点《行政法》: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一)概念
提出“有普遍约束力的决谨含定、命令”,较早的是行政诉讼法。该法第12条规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提起的诉讼。2000年巧晌粗公布的《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行诉法解释》)第3条对此解释道:所谓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是指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对象发布的能反复适用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的基本特征,是规范对象的不特定性和适用的反复性。上述法律和司法规定使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成为人民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的一个基本种类。
(二)制定机构
制定发布行政决定、命令的机构,可以是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宪法第89条规定,国务院有权发布决定和命令;第90条规定,各部、委员会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59条和第61条分别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都有权发布决定、命令。
(三)制定权限
制定发布决定、命令是人民政府的普遍职权和表达其管理意志的普遍形式。各级人民政府有权以发布决定、命令的形式行使其各种职权。所谓各种职权,包括宪法第89条规定的国务院的职权,《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59条规定的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权,第61条规定的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的职权,以及各个单行法律法规赋予人民政府的职权。
行政机关发布决定、命令的重要条件是它的根据。宪法第89条规定,国务院发布决定、命令应当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据;第90条规定,各部、委员会发布命令、指示以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为根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59条和第61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发布决定、命令,是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以及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发布决定和命令,是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
(四)制定程序和监督程序
在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决定、命令的制定程序方面,依法不具有规章制定权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孝镇政府制定发布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参照有关规章的制定程序进行。
监督程序按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可以分为人民代表机关的监督和行政机关的监督。例如,《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59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各工作部门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
4. 2015年国家司法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可以关注法律 教育 网 上面有查询方式
成绩查询时间及入口:
(1)查分时间:11月21日上午8时。
(2)网上查分:考生可登录司法部网站中国普法网,输入自己的身份证号码、登录密码等信息查看成绩;
(3)微信查分:中国普法微信公众号。
5. 2015年司法考试刑法考点试题:共同犯罪的特殊问题
一、共犯与身份
【知识要点】
(一)无身份者与有身份者的共同犯罪问题不具有构成身份的人与具有构成身份的人共同实施真正身份犯时,构成共同犯罪。例如一般主体教唆、帮助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脱逃的,成立脱逃罪的共犯。
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特殊身份仅就正犯(实行犯)而言;至于教唆犯与帮助犯,则完全不需要特殊身份;一般主体教唆、帮助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实施以特殊身份为构成要件要素的犯罪的,以共犯论处。
对上述情况应当按照实行犯的犯罪性质来确定共同犯罪的性质。例如,一般主体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便利,贪污公共财物的,国家工作人员是贪污罪的实行犯,一般主体属于贪洞毁污罪的共犯。
注意:具有不同身份的人共同犯罪时的定性问题,仍然以实行犯的犯罪性质确定共同犯罪的性质。这种情形中的实行犯遵循如下思路:将具有低位身份的人视为无身份者,将具有高位身份的人视为有身份者,按照高位者的身份触犯的罪名认定共同犯罪的性质。例如(2005年试卷二第18题)甲为非国家工作人员,是某国有公司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乙为国家工作人员,是该公司财务部主管。甲与乙匀结,分别利用各自的职务便利,共同侵吞了本单位的财物100万元。本案中甲成立职务侵占罪,乙是共犯,也定职务侵占罪。
(二)不真正身份犯的共同犯罪
因特定的个人要素致刑罚有轻重时,不具有这种要素的共犯人,仍科处通常刑罚。例如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甲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乙共同故意实施诬告陷害行为的,成立诬告陷罪的共犯,但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乙要从重处罚,对甲不能适用该规定。
凡参与以特定的个人要素(身份与目的)为构成要件要素之犯罪的人,虽不具有这种要素,仍是共犯。
二、共犯与认识错误
【知识要点】
(一)同一共犯形式内的错误
1.共同正犯的错误
共同正犯的错误,包括同一构成要件内的错误与相异构成要件间的错误,都应采取法定符合说。
(1)甲、乙共谋杀害丙,在实行时,都认为对方是丙,实际上杀死的是丁。属于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中的对象错误,甲、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的共犯。
(2)甲、乙共谋杀害丙,在实行时,没有击中丙,却击中了丙身边的丁。属于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中的打击错误,按照法定符合说,甲、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的共犯。
(3)甲、乙共谋杀害丙,以为丙在草丛中,共同开枪射击,但草丛中不是丙而是丙的一只狗。由于客观方面与主观方面不存在重合的部分,甲与乙都无罪,属于不可罚的不能犯。
(4)甲、乙共谋杀害丙,都开枪向丙射击。甲打中了丙身边的狗(狗的价值数额较大),乙什么也没有打中。甲与乙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的共同正犯;由于过失毁坏财物不可罚,因而不成立毁坏财物犯罪。
(5)甲与乙共同加害丙,但甲持杀人的故意,乙只持伤害的故意,丙由于受伤而死。甲与乙成立故意伤害罪的共同正犯,对甲认定为故意杀人既遂,对乙认定为故意伤害致死。
2.教唆犯的错误
教唆犯的错误,是指教唆犯所认识的事实与正犯所实现的结果不一致。
1)丙与丁并排站立,甲教唆乙“杀死站在右边的丁”,乙却听成了“杀死站在左边的丙”,开枪射击,导致丙死亡。属于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中的对象错误,甲、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的共犯。
2)甲教唆乙杀死丙,乙开枪射击丙,却打中了丁。属于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中的打击错误),甲、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的共犯。
3)甲教唆乙杀死隐藏在草丛中的丙,乙开枪射击,但实际上尺团是丙饲养的狗。甲与乙都无罪,属于不可罚的不能犯……
4)甲教唆乙打死右边的丙的狗,乙听成为打死左边的丙的狗(实际上左边为一儿童),乙开枪射击,打死了左边的儿童。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甲无罪。
5)甲教唆乙“杀死那条狗”,乙开枪射击此狗,没有瞄准,打死了一儿童。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甲无罪。
(二)不同共犯形式的错误
1.行为人以共同正犯的意思望风,但实际上只起到了帮助作用时,只成立帮助犯。
2.行为人以帮助的故意实施心理的帮助事实上起到了教唆作用的,只能认定为帮助犯。
3.他人已经产生犯罪的决意,行为人以为还没有产生犯罪的决意而实施教唆行为的,也只成立帮助犯。
关于狭义的共犯与间纳困备接正犯的错误,主要存在三种情况:
第一,以间接正犯的意思利用他人犯罪,但产生了教唆的结果。例如,甲误以为乙是没有责任能力的精神病患者,便引诱乙杀人,但乙具有责任能力,按甲的旨意杀了人。甲为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
第二,以教唆犯的意思实施教唆行为,但产生了间接正犯的结果。例如,甲误以为乙具有责任能力,教唆乙杀人,实际上乙没有责任能力,乙在无责任能力的状态下杀死了人。甲是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
第三,被利用者起初具有工具性质,但后来知道了真相。例如,医生甲意图杀死患者丙,将毒药给不知情的护士乙,乙后来发现是毒药,但仍然注射了该毒药。对甲的行为应以杀人罪的教唆犯论处。
(三)共犯过剩
1.甲教唆乙盗窃,但乙实施了抢劫;A教唆B伤害,B实施了杀人行为。甲承担盗窃罪(既遂)的责任,A承担故意伤害致死的责任。
2.甲邀约乙对丙实施暴力,乙以为甲只是希望伤害丙,事实上甲具有杀人的故意,甲、乙共同对丙实施暴力,导致丙死亡。在故意伤害罪的范围内认定甲与乙构成共同犯罪(共同正犯),并都对死亡结果承担责任;但由于甲具有杀人故意与杀人行为,对甲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3.甲、乙共谋杀害在某博物馆工作的丙,并同时举枪向丙射击,甲击中了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乙没有击中任何目标。由于甲、乙对丙有共同杀人故意,但没能造成丙的死亡,故成立故意杀人未遂的共同正犯。甲的行为另触犯了过失损毁珍贵文物罪(想象竞合犯)。
4.甲教唆乙破坏公用电信设施,乙误解了甲教唆的内容,破坏了军用电信设施。按照部分犯罪共同说,甲、乙两人成立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的共犯,甲构成破坏公用电信设施,乙构成破坏军事通信罪。
【活学活用89】关于共犯和错误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共谋杀害丙,都开枪向丙射击。甲打中了丙身边的狗(狗的价值数额较大),乙什么也没有打中。甲、乙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的共同正犯;由于过失毁坏财物不可罚,因而不成立毁坏财物罪。
B.甲教唆乙杀死隐藏在草丛中的丙,乙开枪射击,但实际上是丙饲养的狗。甲与乙都无罪。
C.甲教唆乙“杀死那条狗”,乙开枪射击此狗,没有瞄准,打死了一儿童。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甲无罪。
D.甲教唆乙伤害A,乙却杀死了A.甲乙两人成立故意伤害罪的共犯,甲承担故意伤害致死的责任,乙成立故意杀人罪。
本题正确答案为ABCD
三、共同犯罪与犯罪形态
【知识要点】
犯罪结果已经发生,即法益已经发生实际损害,此时,原则上各共犯人都是既遂,而不可能成立犯罪预备、未遂和中止。
犯罪结果尚未发生,即法益还没有发生实际损害,此时,
(1)如果有一个共犯人已经着手实施了实行行为,那么,对于其他共犯人来说,就不可能成立犯罪预备。如果有的共犯人自动放弃犯罪并且阻止其他共犯人继续实施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则该共犯人是犯罪中止,其他的共犯人是犯罪未遂。
(2)如果所有的共犯人都没有着手实施实行行为,即都还处于预备阶段,但是,如果有的共犯人自动放弃犯罪并且阻止其他共犯人继续实施犯罪的,则该共犯人成立犯罪中止,而其他共犯人是犯罪预备。
注意:共同犯罪人中的中止情形是司法考试中的常考点,要求考生掌握其成立条件。所谓共同犯罪人的中止,又称共犯的脱离,要求行为人不但自己自动停止,还要消除自己的行为对共同犯罪所产生的物理上或心理上的因果性。
1.共谋共同正犯的中止:
(1)有脱离共犯的意思,并向对方明确表示;中止意思被对方接受。
(2)谋划重罪或者主要提议者要成立中止,还要求阻止其他共犯人实施犯罪(采取告知被害人、撤回许诺、报告警方等措施)。
2.教唆犯的中止:打消被教唆人的犯罪意图。
(1)在被教唆者着手前产生中止意思,并将该意思传递给被教唆者。
(2)教唆重罪或者实现给予报酬的,还要求阻止被教唆人实施犯罪(采取告知被害人、撤回许诺、报告警方等措施)。
例如,甲给乙10万元让乙杀丙,先支付了5万元。在乙杀人前3小时,甲后悔,打电话告诉乙不要杀丙。乙在电话里说了一声“知道了”,就挂断了电话。3小时后,乙杀死了丙。甲、乙成立故意杀人(既遂)共犯。
3.帮助犯的中止:消除自己帮助行为的作用。
【经典考题58】(2008年试卷二第19题)甲与乙共谋盗窃汽车,甲将盗车所需的钥匙交给乙。但甲后来向乙表明放弃犯罪之意,让乙还回钥匙。乙对甲说:“你等几分钟,我用你的钥匙配制一把钥匙后再还给你”,甲要回了自己原来提供的钥匙。后乙利用自己配制的钥匙盗窃了汽车(价值5万元)。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的行为属于盗窃中止 B.甲的行为属于盗窃预备
C.甲的行为属于盗窃未遂 D.甲与乙构成盗窃罪(既遂)的共犯
解析:本题主要考核共犯的脱离问题。
在共同犯罪中,帮助犯要成立中止,必须在既遂前消除自己帮助行为的所有作用和影响。甲、乙共某盗窃汽车,甲为乙提供了盗车所需钥匙这一帮助行为,后来甲尽管向表达了要退出犯罪的意思,并找乙还回钥匙,但甲却允许乙配置了一把钥匙,表明甲根本没有消除自己的帮助行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和影响,不成立犯罪中止。所以,当乙着手实施盗窃的实行行为,则意味着甲、乙两人都已经“着手”;当乙盗窃汽车,则甲、乙都是盗窃罪既遂的共犯。D选项正确,ABC三选项错误。
本题正确答案为D.
注意上述案件如果稍作调整,结论就不一样:甲、乙共谋盗窃,由甲提供钥匙,由乙具体实施。甲将钥匙交给乙后,又后悔,想退出犯罪活动,便向乙要回了钥匙。乙无奈只好一人前往盗窃,并取得财物。在这个案件中,甲消除了自己帮助行为的作用和影响,成立盗窃罪中止。
类似的案件还有:
例如,甲按照丙的意思事先绘制了被害人乙家的别墅结构图,并标明财物位置,然后将图纸交给丙。在丙着手盗窃前,甲后悔,试图索回图纸。但丙声称已经撕毁图纸,甲便不再追究。事后,丙凭借该图纸盗窃了乙的财物。甲成立盗窃罪既遂。
再如,甲乙多次共同盗窃。某夜,甲乙又一起相约去某别墅区盗窃,但事先没有商量盗窃种类。甲在外望风,乙入室盗窃。过了一会,乙出来对甲说:“没偷到什么东西,只有一把汽车钥匙,咱们去把车开走。”甲很还怕,说:“你偷你的,我不敢偷汽车。”乙说:“你不偷,那等我一会儿。”甲仍然站在别墅门口,乙独自去开车库门,将车开了出来。乙叫甲上车,甲说:“我走回去。”乙说:“我开车送你回去。”甲说:“你偷的车,反正跟我无关。”于是,甲上了乙偷的汽车回家了。乙将甲送回家后,独自将车开走,低价卖出,得了12万元。对卖车款,甲分文未要。经查,被乙盗窃的汽车价值45万。甲乙成立盗窃罪的共犯,数额45万。甲是帮助犯,从犯;乙是实行犯,主犯。
4.共同正犯的中止:须消除自己的正犯影响,也即阻止其他人犯罪。
甲乙共同杀人,在实施过程中,甲欲放弃,如果甲也阻止了乙犯罪,则甲成立犯罪中止。如果甲没有阻止,乙既遂,甲也既遂。
【活学活用90】关于共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共谋杀害丙,都开枪向丙射击。甲打中了丙身边的狗(狗的价值数额较大),乙什么也没有打中。甲、乙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的共同正犯;由于过失毁坏财物不可罚,因而不成立毁坏财物罪。
B.甲以揭发乙的贪污、受贿事实相要挟,迫使乙对丙实施伤害行为;乙为了逃避贪污、受贿的刑事责任,而对丙实施了伤害行为。甲成立间接正犯。
C.我国刑法中,教唆犯、实行犯和帮助犯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形都可以成立主犯、从犯或者胁从犯。
D.甲教唆乙伤害A,乙却杀死了A.甲乙两人成立故意伤害罪的共犯,甲承担故意伤害致死的责任,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
本题正确答案为AD
【活学活用91】关于共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34岁的罗某为某村村民,多年来一直梦想着发横财。迷信的他请一个算命先生为其指点发财途径,算命先生告诉他:“要想富,就去盗。”罗均对此深信不疑,但想到一个人盗窃不易得手,就力邀朋友杨卫、彭蜀一起“发财”,3人频频作案10余次,涉案金额数万元。算命先生构成教唆犯。
B.甲绑架了乙的婴儿,并向乙勒索财物。但由于该婴儿哭声大,且不吃不喝,甲害怕犯行败露,又担心婴儿死亡,便请丙女帮忙照看婴儿,并向丙女说明了真情。丙女构成绑架罪的共犯。
C.某市出台了一项举报奖励规定。李某为了获得奖金,遂起意设计圈套诱人犯罪然后举报领取奖金。李某来到黄某开的VCD光碟店,向黄某提出购买400张**光碟,当黄某以“风声紧”为由加以拒绝时,李某就以提高购买价进行利诱。黄某见有利可图,便约定一个星期之后交货。到了交货日,李某事先向公安机关举报。在双方交接时,公安机关将黄某抓获。李某构成教唆犯。
D.甲以抢劫的故意,乙以强*的故意,二人一起对被害人丙女实施暴力。暴力行为致使丙女死亡,乙发现乙死亡,没有实施**行为就离开了,甲抢得丙女身上现金800余元。对本案,无法证明死亡结果究竟是甲还是乙得行为造成,但能确定的是只是由其中一人的行为导致。由于二人没有共同的犯罪故意,所以甲构成普通的抢劫罪,乙构成强*罪未遂,二人均不对死亡结果负责。
本题正确答案为ABC
【活学活用92】(T20080291)关于共同犯罪的说法,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甲一开始被恐怖组织胁迫参加犯罪,但在着手实行后,其非常积极,成为主要的实行人之一,甲在共同犯罪中可以成为主犯
B.乙是共同贪污犯罪中的实行犯,但其可能不是主犯
C.丙为勒索财物绑架王某,在控制人质之后,丙将真相告诉好友高某,并委托高某去找王某的父母要钱,高同意并实施了勒索行为。丙成立绑架罪,高某成立敲诈勒索罪
D.丁与成某经共谋后,共同伤害被害人汪某,丁的木棒击中了汪某的腹部,成某的短刀刺中了汪某的肺部,汪某因为成某的致命伤害在送到医院10小时后死亡。丁需要对死亡结果负责
本题正确答案为ABD
【活学活用93】民警赵某与甲共谋,绑架钱某及其女友孙某。甲又找到乙和丙,四人共同绑架钱某和孙某后,由甲、乙、丙负责关押。赵某等人提出赎金30万元,钱某的亲属也在筹集资金。在此过程中,赵某向甲提出,得到30万元后杀死钱某(因为钱某认识赵某),但甲坚持反对(甲也认识钱某),为此,赵某与甲发生矛盾。后甲与乙谈论此事,乙对甲说:“钱某跟我说过,如果放掉他,他同意给我们60万。”(因为钱某知道赵某要杀自己)。于是,甲、乙、丙共谋利用机会杀赵某(因为只有杀了赵某,才可以放掉钱某,因而可以得到60万元,否则赵某可能杀害甲、乙、丙及钱某与孙某)。经策划后,某日当赵某进入关押钱某、孙某的地方时,由孙某大声喊叫引来赵某;赵某到现场后,甲、乙、丙制住赵某,甲将刀递给钱某,让钱某刺杀赵某;钱某持刀向赵某有心脏刺了几刀。事后,钱某、孙某帮助灭尸。甲等人将钱某放出后,钱某从自己经营的公司取出60万元交给甲等三人,并提出将其中的5万元给女友孙某,甲等三人同意。此外,乙在看管孙某时还强*了孙某。杀害赵某后,钱某一直窝藏着赵某的两支手枪。
(1)关于甲、乙、丙三人的行为,正确的说法是()
A.甲、乙、丙构成故意杀人罪共犯 B.甲、乙、丙构成绑架罪共犯
C.甲、乙、丙只构成绑架罪 D.乙的强*行为被绑架罪吸收,不单独认定强*罪
正确答案为AB
(2)关于杀害赵某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与钱某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同犯罪 B.钱某杀死赵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C.钱某杀死赵某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 D.钱某杀死赵某的行为属于不法行为
正确答案为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