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总则概念

民法总则概念

发布时间: 2025-04-26 21:47:04

A. 民法典总则解释

法律分析:一是理念上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细化习惯的适用规则、监护制度、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责任、诉讼时效等制度规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彰显民法典强调公平正义、倡导诚实守信的价值导向。特别是细化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见义勇为的制度规则,进一步在“扶不扶”“劝不劝”“追不追”“救不救”“为不为”“管不管”等问题上亮明态度,坚决防止“和稀泥”,让司法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让群众有温暖、有遵循、有保障。

二是内容上突出强调权利保护。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自然人的权利保护置于中心位置,从保护未成年人、胎儿利益,规范权利的行使,平衡失踪人与利害关系人利益等方面作出系统规定,体现了人民至上的司法立场。

三是形式上体现小而精的起草思路。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审判执行需求为出发点、以准确理解和适用民法典为原则,不追求大而全的体系,不追求一揽子解决所有问题,而是聚焦总则编适用中审判实践亟待解决、有较为丰富的实践基础,且能够最大限度凝聚共识的问题明确相应的法律适用规则。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条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第三条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B. 民法总则和分则的关系

民法总则是中国民法的基础性法律,为其他民法分则的制定提供了整体框架、基本原则和通用条款等方面的规范。而民法分则则是在总则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领域的实际需要进行的细化和具体化,通过对特定关系、主体、行为等方面进行具体规定来保障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于2020年1月1日正式实施,它是中国民法的基础性法律,为其他民法分则的制定提供了整体框架、基本原则和通用条款等方面的规范。民法总则规定了民事主体、法律行为、代理、财产、债务、继承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和规则,并为其他民法分则的制定提供了参照。在此基础上,各种民法分则也逐步出台,如《物权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这些分则针对不同领域的实际需要进行了更为具体的规定,通过对特定关系、主体、行为等方面进行规定,以更好地保障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由于民法总则对于民法整个领域都有着普遍的适用性,因此,在具体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无论是涉及到哪一个分则,都必须以民法总则为基础进行适用。同时,各分则之间也存在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情况,这就要求法律实务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民法总则和分则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开展法律服务工作。

民法总则和民法分则在实践中的适用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民法总则与民法分则的关系民法总则是中国民法的基础性法律,其他民法分则需在其基础上制定。因此,在适用民法分则时,应当结合民法总则进行综合解读和适用。2. 分则之间的关系不同的民法分则之间

民法总则和分则是构成我国民事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则和分则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在实践中,需要全面理解民法总则和分则各自的规定,确保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并合理维护自己的权益。当遇到法律问题时,建议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和建议,以便更好地应对实际情况。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七条 民事主体依照法律规定享有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人格权利、婚姻家庭权利、继承权利、知识产权等民事权利;同时承担民事义务。

C. 民法总则和民法总论有什么区别

在探讨民法总则与民法学总论的区别时,首先要明确的是,民法学总论属于学术领域,而民法总则则属于法律制度。

民法学总论,作为一种理论体系,是对民法基本原则、概念、制度和理论的系统性研究。它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民事主体、民事权利、民事行为、民事责任等方面。这些理论研究对于理解民法的基本结构和运作原理至关重要。

相比之下,民法总则是由立法机关制定的一部法律文件,它确立了民法的基本原则和规则。民法总则直接应用于司法实践,对民事法律关系进行规范,具有强制执行力。

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可以观察到一个明显的规律:某一法律制度往往经历从学说发展到立法,再到受立法影响而形成的新学说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民法总则的发展历程中尤为明显。

例如,民法总则的制定,是在充分吸收了民法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立法者参考了大量民法学总论中的理论,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法律条文。这不仅体现了学说对立法的重要影响,也表明了法律制度对学术研究的反哺作用。

随着民法总则的实施,新的法律实践又会反过来影响和丰富民法学理论。学者们开始关注法律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新的见解,从而推动民法学总论的发展。

因此,民法总则与民法学总论虽然在形式和功能上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民法学总论为立法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民法总法则为法律实践提供了规范。

D. 民法总则包括哪些内容

民法总则包括的内容主要有:


1. 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规定。


2. 民事主体制度。如自然人、法人及非法人组织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及其相关规定。法人及非法人组织的设立条件、权利和义务等。此外还包括法律对自然人和法人主体资格的承认和保护方式。


具体解释如下:


一、关于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规定。民法总则明确了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原则,如平等原则、自愿原则等。这些原则贯穿于整个民事法律体系之中,对于保护公民合法权益至关重要。其中还包括了一些基础的民法概念和术语的界定和解释,以确保法律条文的清晰性和准确性。这一点为民法的实际操作和应用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和保障。明确基本规定是确保民事活动有序进行的基础。


二、关于民事主体制度。这是民法总则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详细规定了自然人、法人以及非法人组织等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及彼此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特别是关于自然人方面,明确了他们的权利能力(例如拥有民事行为权利的时间点),民事行为能力(依据不同年龄段作出的民事行为的法律效力)等方面的具体规定,这为公民权利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同时,对于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设立条件和程序,以及它们的权利和义务也有详尽的规定,确保各类主体的权益在法律框架内得到保障。


三、关于法律对民事主体的保护方式。民法总则不仅规定了民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还明确了法律对自然人和法人主体资格的承认和保护方式。这包括对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的维护,以及对侵犯民事主体权益行为的制裁措施等,确保民法总则的规定在实际中得到有效执行和贯彻。这一部分的目的是确保所有民事主体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保护。


综上所述,民法总则涵盖了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规定和民事主体制度等内容,为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E. 民法中的总则和分则的区别是什么

区别:

1、范围:

《民法通则》不仅涵盖了《民法总则》的部分,还规定了物权、合同、侵权责任等大量原本属于民法分则的内容。也就是总则属于通则的一部分。

2、制定时间:

《民法通则》1986年4月12号颁布,1987年1月1号开始施行的.

《民法总则》制定于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

3、背景:

《民法通则》的背景:改革开放初期。

《民法总则》的背景:经济建设仍是核心任务之一,但更加重视人文关怀。

4、内容:

许多勃兴于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内容在《民法总则》中,没能规定在《民法通则》中,如环境权、公司股东权等。

总则是统领整个民法的,里面多为规定一些民法的原则和基本精神,譬如诚实信用原则、风俗良俗原则、诉讼时效和契约自由等等能够贯穿整部民法的基本原则,具有普适性。分则是根据具体的情况分别作出明确的规定,具有特殊性。

民法总则是统领整个民法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民法分则是基于民法总则中的基本原则在结合具体情况做出的具有特殊性的明确规定。

(5)民法总则概念扩展阅读

总则编制

中国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后4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第一次和第二次,由于各种原因而未能取得实际成果。

1979年第三次启动,由于刚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制定一部完备的民法典条件还不具备,因此,按照“成熟一个通过一个”的工作思路,确定先制定民事单行法。现行的继承法、民法通则、担保法、合同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制定的。

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并于2002年进行了一次审议,经讨论,仍确定继续采取分别制定单行法的办法。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以来,又先后制定了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等。

2016年6月、10月、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3次审议了民法总则草案,并且先后3次于会后将草案审议稿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征求社会公众意见,两次将草案印送全国人大代表征求意见,还将草案印发中央有关部门、地方人大、法学教学科研机构征求意见。

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6年10月和11月在北京、四川、宁夏和上海召开4次座谈会,直接听取中央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和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基层立法联系点代表、法律实务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等各方面的意见,并到基层进行实地调研。

F. 民法总则是什么

《民法总则》系著名法学家施启扬先生之重要著作。

《民法总则(修订第8版)》以明白浅显之语言,介述与研讨民法基础理论,融法律条文释义、典型案例评析、部院解释与指令等为一体,并施先生具三十余年法务公职经历,于理论阐释之际多有经验体悟,较之一般学院派著作,更具知行合一之特点。施先生于书中尤重视对于民法基本理论之比较研究,而不囿于地方性实践。

热点内容
劳动法辞自动离职补偿标准 发布:2025-04-27 04:08:51 浏览:219
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经济法 发布:2025-04-27 04:07:22 浏览:53
英美法系法官 发布:2025-04-27 04:07:08 浏览:599
四川省泸县人民法院 发布:2025-04-27 04:06:34 浏览:818
欺凌行为法律责任 发布:2025-04-27 04:01:34 浏览:54
中限层次的道德规范要求 发布:2025-04-27 04:00:05 浏览:962
政府行政命令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4-27 03:46:17 浏览:523
群众对法律援助认知存在的问题 发布:2025-04-27 03:35:41 浏览:40
民法典打牌 发布:2025-04-27 03:30:49 浏览:719
劳动法规定多久续交保险 发布:2025-04-27 03:27:34 浏览: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