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第140条
『壹』 刑法第140条的,关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定罪的问题,求助!
你好,你提的这个问题依据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销售金额”指生产者,销售者出售伪劣产品后所得和应得的全部违法收入。
伪劣产品尚未销售,货值金额达到刑法一百四十条规定的销售金额三倍以上的,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定罪处罚。
货值金额以违法生产,销售的伪劣产品的标价计算;没有标价的,按照同类合格产品的市场中间价格计算。货值金额难以确定的,按照国家计划委员会,最高院,最高检,公安部1997年4月22日联合发布的《扣押,追缴,没收物品估价管理办法》的规定,委托制定的估价机构确定。
多次实施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行为,未经处理的,伪劣产品的销售金额或者货值金额累计计算。
所以你举的例子中很明显是按15元计算。
『贰』 刑法第140条是怎么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内假充真,以容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 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 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 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 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 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 财产。
『叁』 刑法140条是什么罪
《刑法》第140条中“生产、销售伪劣产品”不是特定的产品,主要是针对除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产品以外的所有伪劣产品,犯该罪的,立案标准主要以销售金额为依据,而《刑法》第147条中“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是指特定的伪劣产品,犯该罪的,立案标准不以销售金额为依据,而是以使生产遭受损失的程度为依据,“农药、兽药、化肥、种子”均关乎农业生产的特殊商品,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可以造成比本身价值几
十、几百甚至上千倍的损失,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比生产、销售其他伪劣产品造成的损失更严重得多,所以在立法时单独列出“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罪”,区别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刑法》第140条、第147条对比:
第一百四十条【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第一百四十七条【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罪】生产假农药、假兽药、假化肥,销售明知是假的或者失去使用效能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或者生产者、销售者以不合格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冒充合格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使生产遭受较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使生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使生产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40条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在我国刑法中,对伪劣商品犯罪数额做出明确规定的只有140条规定的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根据该条的规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销售余额必须达到一定数额才构成犯罪,也即达到本罪的起刑点,该条规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销售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即可构成本罪。
『肆』 怎样理解刑法第141条至148条规定的特定产品的范围
刑法第三章第一节从140到150条规定的是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第140条规定的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第141到148条规定了生产、销售假药、劣药、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等多种特定种类的伪劣产品的犯罪。140条与141-148条的区别在于:1、犯罪对象是否特定。前者的犯罪对象是伪劣产品,刑法未作特别的限定;后者的犯罪对象是刑法规定的特别种类的伪劣产品,例如假药等。2、认定构成犯罪的要件不同。前者以“销售金额5万元以上”为构成犯罪的要件,后者以“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或“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等为构成犯罪的要件。
生产、销售特别种类的伪劣产品的犯罪,当然也触犯第140条的规定,这在理论上属于普通法与特别法的法规竞合,通常应依特别法即依规定生产、销售特别种类的伪劣产品的犯罪法条论处,但《刑法》第149条第2款规定:“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即依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处理这类问题。如果生产、销售141-148条所列产品,不构成各该条规定的犯罪,但是销售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依照140条规定处罚。
『伍』 求助!对05刑法第140条的理解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01年4月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68次会议、2001年3月30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九届检察委员会第84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1年4月10日起施行。
二○○一年四月九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1年4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68次会议、2001年3月3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九届检察委员会第84次会议通过 法释〔2001〕10号 )
为依法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活动,根据刑法有关规定,现就办理这类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 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在产品中掺杂、掺假”,是指在产品中掺入杂质或者异物,致使产品质量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或者产品明示质量标准规定的质量要求,降低、失去应有使用性能的行为。
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以假充真”,是指以不具有某种使用性能的产品冒充具有该种使用性能的产品的行为。
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以次充好”,是指以低等级、低档次产品冒充高等级、高档次产品,或者以残次、废旧零配件组合、拼装后冒充正品或者新产品的行为。
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不合格产品”,是指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质量要求的产品。
对本条规定的上述行为难以确定的,应当委托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进行鉴定。
第二条 刑法第一百四十条、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的“销售金额”,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出售伪劣产品后所得和应得的全部违法收入。
伪劣产品尚未销售,货值金额达到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销售金额三倍以上的,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定罪处罚。
货值金额以违法生产、销售的伪劣产品的标价计算;没有标价的,按照同类合格产品的市场中间价格计算。货值金额难以确定的,按照国家计划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1997年4月22日联合发布的《扣押、追缴、没收物品估价管理办法》的规定,委托指定的估价机构确定。
多次实施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行为,未经处理的,伪劣产品的销售金额或者货值金额累计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