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的刑法
❶ 西周的刑法是怎样规定墨刑刑罚的
西周时,刑法规定“墨罪五百”,即列举应处以墨刑的罪状就有五百条之多。《尚书·吕刑》篇也云:“墨罚之属千。”可见,当时的刑罚是很严厉的,百姓稍有小过,就要被黥面。周代,奴隶主贵族常用黥面者做守门人(《周礼·掌戮》)。因为这些人的脸上带有标记,走到哪里都会被认出来,所以他们一般都不会逃跑。而且受过墨刑者的四肢是健全的,不影响劳作。春秋战国时,墨刑的使用仍比较普遍,且黥有了不同的种类。如《秦简·法律答问》有对奴妾“黥颜颓”之刑。颜,指眉目之间,即面额中央。杝,也作頄,頄即颧。颓即面之颧部。黥颜杝就是在人面额中间及颧部刺墨。当时各国常使用黥面的囚徒去做各种苦役。秦商鞅变法时用法极严酷,有一次太子犯法,不便加刑,商鞅就把太子的师傅公孙贾黥面,以示惩戒。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丞相李斯奏请焚烧《诗》《书》等儒家经典,规定说,如果命令下达之后三十天内不烧者,要“黥为城旦”。《秦简·法律答问》也有“城旦黥”的记载,当为对城旦所施加的特种黥刑。城旦是一大早就起来修护城墙的苦役工。当时“黥为城旦”成为一种比较固定的处罚犯人的措施,这样的犯人遍布全国各地。秦末农民大起义的队伍中,就有许多受过黥刑的囚徒。例如被高祖封为淮南王的英布,年轻时也曾因罪受过黥刑,因此《史记》《汉书》为他作传就称为黥布。
❷ 西周的刑罚有哪些
西周法制指导思想::继承神权,提出德治思想。
l、以德配天
2、明德慎罚:是西周时期提出的一种法制思想。内容简单说来即提倡德治,谨慎使用刑罚。
西周各代统治者把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结合起来,形成了西周时期“礼”、“刑”结合的法制特色。“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法制观,被后世奉为政治法律制度的理想的原则与标本。
3、刑法世轻世重:(西周)是指应根据时世的变化来确定用刑的宽与严、轻与重,具体内容是:“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西周立法概况:
1、周公制礼:西周时期周公将夏商时期的礼制加以整理编撰而成。
2、西周时期的礼
“礼”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维护血缘宗法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以及言行规范的总称,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为规范。
礼的内容:“亲亲”与“尊尊”是礼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影响中国古代法律的两项重要制度。“亲亲”“尊尊”、维护的是以父权为主的家族关系和以君权为主的等级关系。
3、吕刑。西周时期周王朝司寇吕侯所作,又称甫刑,注意尚书中的吕刑篇不是成文法典,而是对此次法制改革的一次记录。
4、九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有两种含意:一是指周朝的刑书,另一种含义是西周的刑法。
5、遗训、段彝。“遗训”是指先王留下的遗制,“段彝”是指商朝的习惯法。
刑事司法政策,是刑事政策的司法化,是刑事政策在刑事司法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对于刑事司法政策的考察,离不开对刑事政策历史发展过程的考察。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刑事政策的不同,主要是对不同的刑事法制指导思想的具体反映,刑事政策的变化反映了刑事法制指导思想的发展变化。而中国刑事政策发展的历史无疑也蕴含在中国刑事法制指导思想的发展变化之中,体现在刑事司法过程的法律适用之中。自先秦中华法系初成直至晚清法制改革之前,中国历代的成文法典始终处于民刑不分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诸法合体”,但又以刑为主。中华法系的成文法典,大都以维护其封建统治政权为中心,将不利于其政权稳定、不利于其封建统治的行为统统禁止于法律之中,行为性质涉及民事、刑事、行政等各领域,国家对于违反法律的行为一律规定为犯罪,科以刑罚,国家司法机关也没有明确的民、刑划分。因此,对于中国历史上各朝代有关于刑事法制思想的考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我国刑事法律政策的变迁。
❸ 古代周王的刑法有哪些
周王朝有严格刑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礼以父系社会体制之下形成的宗法制为基础,用以调解和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关系。刑罚是用来控制、镇压平民,有死刑、墨刑、流刑、鞭刑、赎刑等刑罚和一套诉讼审判制度。
1、西周在《禹刑》和《汤刑》的基础上,制定了《九刑》。
《九刑》的主要内容,就是在于严厉惩治那些所谓“盗”、“贼”的行为,维护奴隶制度的基本法则和奴隶主贵族的根本利益。据《尚书·吕刑》所记,周代的刑罚,有墨(脸上刺字涂青)、劓(割鼻)、刖(断足)、宫(男去势,女禁锢)、大辟(斩首)五刑。此外,还有鞭刑和流放。判处五刑的律条,共有三千条。法网严密,远远超过了前代。
西周法律有明显的阶级性质。据《周礼·小司寇》,贵族犯罪可受特殊处理,即所谓八议: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即使死刑,也要特别交由甸人执行。只要是有官爵的命夫、命妇,狱讼时不必亲自出庭,“不躬坐狱讼”。西周中期的曶记载曶效父间的讼事,曶派遣其下属代表出庭,取得胜诉,是很好的实例。同一鼎铭还记述在一个荒年,匡氏家众与奴隶二十人盗取了曶谷物十秭,曶出诉讼,匡季以七田、五人作为赔偿,五人成为曶奴隶。这一案例表明,当时的法律目的在于维护奴隶制的所有关系。
2、东周中后期,各国变法进一步使法律系统化。
魏国李悝所编《法经》,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和具法。盗法治偷窃,贼法治杀人。囚法和捕法是对盗贼侦查和逮捕的处理程序。杂法是对盗、贼以外犯罪的惩罚规定。具法是根据情况对犯罪予以减轻或加重处罚的规定。秦国本来就有族诛之刑。商鞅变法,设连坐之法,更制定了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其它各国也竞相制定严刑酷法。如齐有烹、杀、酝、金刀等刑,楚国有戮、肢解、烹、贯耳、鞭,笞、刖、宫、梏、砾、灭家、夷宗、三族等刑,燕有截、刳腹、系狱、劓等刑。
❹ 西周时期刑法的发展
西周时来期,墨、劓、
、宫自、大辟等五刑仍被作为主体刑而广泛使用。除此以外,徒刑、拘役、流刑也是当时的重要刑罚手段。
(1)徒刑
据史籍记载,西周时把犯罪较轻、不够处五刑的罪人,关在监狱中“任之以事而收教之”,即进行劳动改造,而且不准犯人像正常人那西半球戴冠饰。“其上罪三年而舍,中罪二年而舍,下罪一年而舍”,即按罪行轻重而关押不同时间。史称这种制度为“圜士之制”。这说明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与身体刑、财产刑不同的劳役刑,即有期徒刑。
(2)拘役
史籍记载,西周时把犯罪情节轻微的人罪犯缚手足,放在朝门之左的大石上,令其思过,然后送到司空那里作短期劳役,时间最长为九个月。这种处罚近似于后世的拘役,史称“嘉石之制”。
(3)赎刑
赎刑是一种刑罚执行的交通办法,既允许受刑人拿出一定金钱或物品折抵刑罚。赎刑在夏朝时即已存在,西周时曾广泛使用,赎刑金额根据刑种不同而大小不一。
(4)流刑
流刑即流放。西周时期流刑大多针对贵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