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则为什么
『壹』 中国的民法为什么叫民法通则
是2个概念,民法是一个法律部门,法律部门举例,宪法,刑法,诉讼法,我们的民法,其实是民商结合的一个民法体系。是一系列的法律,处理平等主体的人身关系,财产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任何处理平等主体之间的自然人,法律,其他组织的人身关系,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都可以叫民法除了民法通则,还有合同法,债权责任法,婚姻法等等,而民法通则只是一部法律,简单的理解民法的概念大于民法通则
『贰』 民法总则为什么没有保留民法通则第六十五条第三款
最明显来的区别是《自民法总则》删除了书面委托授权不明时代理人的连带责任,由此可理解为委托书授权不明的法律风险将完全由被代理人承担。
根据民法理论,授权行为是单方法律行为,因此委托书授权不明是被代理人(授权人)的过失,相应后果应由被代理人承担。但《民法通则》在立法过程中考虑到代理人作为善良管理人,应对委托书授权不明的情况尽到注意和提醒义务。同时,如果因授权不明造成相对人损失,被代理人可能因此间接受益。所以,《民法通则》为保护交易安全和相对人利益,规定代理人承担连带责任。
但在学理上,关于代理人是否应对授权不明法律后果承担连带责任一直存在争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学说分别是“补充责任说”和“有偿无偿代理说”。前者认为要求代理人承担一般连带责任过于苛刻,应限于被代理人履行不足部分的补充连带责任。后者认为代理人的责任形态应视代理形态而论,在无偿代理中,代理人不负连带责任;在有偿代理中,只有代理人存在重大过失的情况下才负连带责任。可见,无论哪种学说都认为代理人责任过重应予减轻。现在《民法总则》直接将该条款删除,改变了授权不明时的责任分配格局。
『叁』 民法通则137条规定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人民法院不予保护。为什么超过这个时限法律就不予保护
民事案件因具体诉讼事项不同,其法定的诉讼时效也不同。一般侵权类的诉讼时效为一年,如工伤、、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以及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情形,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债权类的诉讼时效为两年,如借贷业务、债权债务纠纷类等;物权类的诉讼时效为20年。《民通意见》第175条第2款 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定的“二十年”诉讼时效期间,可以适用民法通则有关延长的规定,不适用中止、中断的规定。
为什么民法通则137条规定权利被侵害后的诉讼时效为20年,不能是30年或更长?在立法上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自然人的所有权利和义务由法律规定,法律法规出台施行较长时间后,其规定的权利有哪些,应该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利,什么财产是自己的,什么财产不属于自己的,自己的权利被侵害后应通过法律渠道及时解决;
2.对权利被侵害之诉,时间越长证据保存越少,甚至可能出现无法提供直接证据的情形;
3.诉诸于法律解决权利被侵害的纠纷宜早不宜迟,迟迟不不去诉诸于法律相当于放弃了自己的诉讼权利;
4.解决民事权利纠纷的公共资源如仲裁机构不完善、基层人民法院解决民事纠纷的工作量大,民事审判压力大,耗费财力物力和人力。
相关规定:
①《民法通则》第137条 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②《民通意见》第175条第2款 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定的“二十年”诉讼时效期间,可以适用民法通则有关延长的规定,不适用中止、中断的规定。③《行诉解释》第42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知道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其起诉期限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计算。对涉及不动产的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行诉解释》第42条 ......对涉及不动产的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人民法院对权利人的权利不再进行保护的制度。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就强制义务人履行所承担的义务。而在法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之后,权利人行使请求权的,人民法院就不再予以保护。
『肆』 日期为什么开始的那天不算
根据《民法通则》第154条规定,民法所称的期间按照公历年、月、日、小时计算。规定按照小时计算期间的,从规定时开始计算。规定按照日、月、年计算期间的,开始的当天不算入,从下一天开始计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中国为调整国内外民事关系所作的法律规定,是民法体系中的一般法,于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修订通过,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条。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同时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零一条按照年、月、日计算期间的,开始的当日不计入,自下一日开始计算。
按照小时计算期间的,自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时间开始计算。
第二百零二条按照年、月计算期间的,到期月的对应日为期间的最后一日;没有对应日的,月末日为期间的最后一日。
第二百零三条期间的最后一日是法定休假日的,以法定休假日结束的次日为期间的最后一日。
期间的最后一日的截止时间为二十四时;有业务时间的,停止业务活动的时间为截止时间。
第一千二百五十九条民法所称的“以上”、“以下”、“以内”、“届满”,包括本数;所称的“不满”、“超过”、“以外”,不包括本数。
『伍』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下列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表述错误的是: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无效。为什么
你好,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不是无效的,而是可撤销的行为。
『陆』 民法为什么是私法
民法就是调来整平等主源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人身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依据《民法总则》第二条: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第三条: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第四条: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第五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柒』 民法通则134条有规定在民法总则被取消为什么
调整规范了民来事责任的框架体系源。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设专章规定了民事责任,下设一般规定、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侵权的民事责任、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四节,条文达29条之多。《民法总则》条文缩减到12个,减少了17条,内容也不再分节。为什么这么做呢?《民法总则》制定时考虑到违反合同和侵权的民事责任条文,《合同法》和《侵权责任法》已有明确具体的规定,没必要在总则部分规定,删掉过错原则和无过错原则等《侵权责任法》特有的原则,加上按份责任和连带责任等具有广泛适用性的规定,加上见义勇为、紧急救助以及侵害英烈人格利益的民事责任,加上民事责任优先规定,从而使民事责任既具有高度概括性,又形成了完整的框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