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保障

刑法保障

发布时间: 2020-12-18 00:38:52

刑法是保障公民的什么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专家安全,保卫人民属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 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㈡ 刑法的功能

刑法的功能,是指刑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其他法律相同,刑法的终极目的仍然在于规范社会关系,保证社会关系能够在有序的环境中予以发展。具体而言,刑法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保护功能刑法的保护功能是指刑法对社会关系的维护作用。在社会生活中,国家、团体、社会、个人均享有各种权利,不同主体根据自己的权利与其他主体发生联系,形成有序的社会关系。这种有序的社会关系又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破坏这种关系的人予以刑法上的制裁,从而保证社会关系的良好运作,便是刑法的一个重要功能。刑法的保护功能,是通过惩罚犯罪行为予以实现的。犯罪是最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国家对此类行为施以刑罚的惩罚,能够对犯罪行为予以打击和压制,使受到犯罪行为侵害的社会关系予以恢复;在被侵犯的社会关系不能得到恢复的情况下,对犯罪人予以非常痛苦的报应性惩罚,使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权利,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的权利;对于哪些对社会关系有最大威胁的人,采取适用死刑的手段,彻底地予以排害,从而保证社会关系的安定。与此同时,通过对实施犯罪行为的人进行惩罚,也满足并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正义感,向公众昭示权利的不可侵犯性和法律秩序的不可破坏性,从而产生警戒、教育作用,维护社会关系的安定。刑法的保护功能,是刑法的原始使命决定的。刑法从产生那天开始,就是以惩罚犯罪为其使命的。刑法完全是因为惩罚犯罪而存在,其内容也完全是围绕犯罪而展开。因此可以说,没有惩罚犯罪的需求,就没有刑法存在的必要,通过惩罚犯罪而维护社会安定,是刑法的首要功能,也是最主要的功能。我国刑法的保护功能,在立法上作出了明确规定。我国刑法典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根据此条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刑法是通过惩罚犯罪行为达到保护社会秩序的目的的。二、保障功能(一)保障功能的含义刑法的保障功能是指刑法所具有的保护没有犯罪的人不受刑法追究以及犯了罪的人不受法外追究,从对国家的刑事追究权力予以适当限制,以保障公民合法权利不受国家非法侵犯的作用。如前所述,刑法以惩罚犯罪为己任,在实践中往往会导致国家刑事追诉权的膨胀和滥用,进而侵害公民的合法权利。与此同时,鉴于刑法所使用的是非常严厉手段,一旦滥用,就会对公民的权利产生至巨的伤害。因此,如果国家的刑事追诉权不能予以适当限制,每一个公民均会被刑罚惩罚的阴影所笼罩,生活在不安的环境之中,其生活品质一定会大大下降,本来所向往的快意人生,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再从刑法的目的上看,惩罚犯罪就是为了使公民获得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如果这种惩罚反而使公民产生新的恐惶与不安,也有违于刑法的本意。所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出现,社会公众也强烈要求国家在惩罚犯罪时应当有所节制,不得为了惩罚犯罪而惘视公民的合法权利。勿庸置疑,刑法的保障功能自刑法产生之时业已存在,但同样不可否认,刑法保障功能是随着人们对社会、国家、公民之间关系认识的深入而逐渐被重视的。在帝王言出法随、官吏擅断罪刑的年代,刑法的保障功能几乎被完全忽略,成为刑法发展史上的黑暗时期。直到资产阶级大革命前夕,当人们认识到国家必须实行法治的方法进行统治、公民的权利需要特别予以保障之时,刑法的保障功能才被慢慢突显。在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之后,刑法的保障功能又随着法治与人权概念的日益成熟而发扬光大,到目前,已经成为现代刑法的一个相当重要的价值取向。(二)刑法保障功能的要求既然刑法具有保障公民权利的功能,那么如何才能将这一功能在实践中予以实现呢?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应当注意如下两个方面:其一,在刑事立法活动中,应当坚持刑法的最后手段性原则,凡是没有必要使用刑法手段处理的行为,不要轻易予以犯罪化。这样,就能保障刑法惩罚的是那些真正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在刑事领域给予公民尽可能大的自由空间。因此,那种发条繁杂、公民动辄得咎的刑事立法,是刑法保障功能的观念相悖的,也是我们的刑事立法所不倡导的。其二,在刑事司法活动中,国家不得对没有构成犯罪的人进行刑事追究,也不得对构成犯罪的人进行法外追究,即对于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得定罪判刑;对于构成犯罪的行为,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追究,并且在追究的过程中必须保障其人格的尊严和其他合法权利。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刑法既是惩罚犯罪的工具,也是保障非犯罪公民的武器,还是保障犯罪公民合法权利不受国家权力过度干扰的一个屏障,其意义实在非同小可。除了在观念上树立刑法保障的观念之外,在制度上同样需要予以贯彻执行。在现代国家的刑法乃至国际社会的有关人权保障的文件中,均明确规定了一个原则—罪刑法定。就刑法的两个基本功能的关系来看,惩罚与保障相结合已经成为现代刑法的指导原则,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不可偏废。在理解和运用时,不能过分强调任何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过分强调刑法的惩罚功能,就会陷入专制司法的泥潭,过分强调保障功能,则会削弱刑法存在的根基。因此,对于刑法规定为犯罪的行为,应当依法进行惩罚,不能借口刑法的保障功能而放纵犯罪;同样,对于没有构成犯罪的行为,也不能动用国家的刑罚权.

㈢ 什么是刑法的保障功能

《刑法》
第一条复【制立法目的】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第二条【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㈣ 如何理解刑法是其他法律的保障法

刑法是保障法,是最后一道防线,但并不是说所有的犯罪都要回等到其他法律调整后仍答不能解决的时候,再由刑法出手解决、保护。
刑法具有区别于其他法律的特有属性,这主要表现在:
(1)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而其他法律规定的都是一般违法行为及其法律后果。
(2)一般部门法都只是调整和保护某一方面的社会关系,而刑法所谓整和保护的社会关系相当广泛。
(3)一般部门法对一般违法行为也适用强制方法,但其严厉程度轻于刑法所规定刑罚。
(4)刑法具有补充性,即只有当一般部门法不能充分保护某种社会关系时,才由刑法保护;只有当一般部门法还不足以抑制某种危害行为时,才能适用刑法。
(5)刑法是其他法律的保障法,即其他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和保护的合法权益,也都借助于刑法的调整和保护。

㈤ 刑法发动的补充性和保障性是什么意思

刑法发动的抄补充性和保障袭性。

正因为刑罚制裁的严厉性,决定了刑法需要遵循明确性和谦抑性原则、罪刑法定原则,要求适用刑罚的前提(构成要件)具体化、明确化,尽量限制刑罚的适用。刑罚仅留作保护社会的“最后手段”,只有当其他部门法不能充分保护某种社会关系时,才由刑法调整。所以,刑法是其他法律的保障法。

㈥ 刑法的适用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的对吗

刑事责任具抄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强制性。刑事责任是一种由犯罪行为所引起的法律效应,是一种强制犯罪人向国家承担的法律责任
第二,严厉性。刑事责任是一种性质最为严重、否定评价最为强烈、制裁后果最为严厉的法律责任。
第三,专属性。刑事责任只能由犯罪的个人和单位承担,具有专属性,不可转嫁,不能替代。
第四,准据性。刑事责任是犯罪案情事实的综合反映,也是刑法规范的现实化。刑事责任为人民法院判处刑罚提供根据和衡量标准。刑事责任一经确定,犯罪人和被害人均不能自行变更,也不容许“私了”。

㈦ 刑事诉讼法对保障刑法实施的价值

刑法对刑诉法保障功能的具体表现从我国刑法典的规定看 ,刑法对刑诉版法的保障功能主要权表现在刑法的某些罪刑规定对刑事诉讼目的的实现具有直接的保障作用“刑事诉讼的直接目的包括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两个方面l另外是程序法与实体法的关系,相互的,不可忽视

㈧ 刑法惩罚什么保障什么宝

打着领导干部旗号招摇撞骗会是诈骗罪,法律会跟根据金额的大小来判定刑期多少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㈨ 刑法怎么保障人权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人权保障的关系
------------------------------------------------------------------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合理借鉴中外法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个理念的提出为当前和今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南。本文拟就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系和人权保障关系进行探讨和论述。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确立是保障人权的政治基础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人权”概念引入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将“人权”由一个政治概念提升为法律概念,人权入宪开创了用宪法保障人权的新时代。继而,中共中央又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共五个内容,前四个理念是对宪法规定的保障人权做了进一步的阐释,为尊重和保障人权奠定了法律基础和政治基础。
人权入宪是人民民主宪政和人权法律保障的重大发展。第一,确立了人权原则,完善了民主宪政。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颁布实施的《共同纲领》和四部《宪法》都没有使用“人权”概念,而只使用“公民的基本权利”概念。虽然从实际内容来看公民权利与“人权”概念并无二致,但是,由于宪法中没有“人权”概念和原则,使得我国的人权法律保障和人民民主宪政建设显得不够完整。此次修宪引入“人权”概念,完善了人民民主宪政的内涵。
第二,突出了人权价值和理念,为宪法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注入了新的意义。此次修宪在写入“人权”概念的同时,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宪法关于公民权利原则性规定的条款之一,既赋予人权概念以确定的内涵,又从原则上提升了公民权利概念的实质含义和价值,实现了两者的统一。
第三,完善了公民权利保障的原则规定,强化了宪法的人权精神。人权作为一项原则写入宪法,不仅使《宪法》第33条关于公民权利的原则规定更加完整,对第二章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对整部宪法有关人权的内容起到统率作用,对宪法的基本精神和未来发展将产生导向性影响。从宪法上宣告和确认人权,仅仅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要变宪法原则为实际行动,在现实中切实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权。
切实遵行宪法的人权原则,就要将尊重和保障人权贯穿于立法、执法、司法和执政、行政各个环节之中。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过程中要进一步突出人权主题,突出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本精神,将宪法规定的人权原则和各项公民权利具体化到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去,建立健全以宪法为基础的行之有效的人权法律保障体系,使公民各项人权的保障做到了有法可依。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具体法律保护人权的科学指针

人权的改善和进步需要法制作保障。法制则需要科学的理念作为指南。刑法作为我国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涉公民基本人权的保护。从目前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具体法律保护人权的法治理论 依据,顺应时代要求,进一步从制度上强化了对公民人权全面而有效的保障。

其一是确立三大刑法基本原则,为人权保障提供坚实基础

首先是确立了罪刑法定原则。现行刑法第3条:“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罚。”这一规定以具体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了罪刑法定这一现代刑法的首要原则。它表明,当代中国刑法由偏重对社会整体利益的保护向保护社会整体利益与保障个人权利并重的价值取向转变,体现了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因而在中国刑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使公民能够清楚地预测到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同时,罪刑法定还能够使公民预测到他人的行为性质和后果,避免因担心自己的利益受他人侵犯的恐惧和不安。

其次是确立了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法治原则在刑法中的具体化,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必然要求。现行刑法第4条:“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其实质是:任何犯罪人均应当平等地承担刑事义务,并平等地享有刑法所规定的刑事权利,不允许犯罪人因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财产、性别、种族等的不同而适用不同的刑罚。

再次是确立了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罪、责、刑相适应,亦可称为罪刑相当、罪刑均衡、罪刑相称,其基本意义是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刑相称、罚当其罪。现行刑法第5条明确规定:“对犯罪分子量刑的轻重,应当与其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人权保障的实质是: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和适用刑罚必须公正,从而使犯罪人的权利得到法律合理的剥夺、限制与保护,同时被害人的权利也得到合理的刑法保护。

其二是强化和突出了对特殊群体人权的保护

对社会特殊群体的特殊保护是人权保护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就刑法的人权保护而言,强化对未成年人、残疾人、妇女、少数民族等特殊群体的人权保护,无疑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1.关于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尚不成熟、责任能力不完备且易于教化等特点,成为现代各国刑事政策和刑事法律上普遍予以从宽处理的特殊对象。我国现行刑法规定了对未成年人的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特殊待遇,表现在:(1)明确规定了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负刑事责任的范围。(2)明确规定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从宽处罚,即一律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3)明确规定对未成年犯罪人不得判处死刑,即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判处死刑,包括不得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此外,为了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现行刑法进一步强化了对侵害未成年人之犯罪的刑法惩治,明确规定了一些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新罪名,如猥亵儿童罪、拐卖儿童罪、嫖宿幼女罪等。对于一些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犯罪行为,刑法也明确规定要从重处罚。

2.对精神病人、盲人、又聋又哑人的特殊保护。现行刑法第18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一规定考虑到了精神病人由于存在精神障碍,其责任能力减弱甚至不具备的特殊情况,有助于维护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

盲人、又聋又哑的人由于重要的生理功能丧失而影响其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和开发智力,进而影响到其刑法意义上的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不完备。我国刑法第19条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刑法对生理功能缺陷者的特殊保护。

3.对妇女的特殊保护。我国现行刑法对妇女的特殊保护体现在两个方面:(1)保障妇女在犯罪时受到适当的从宽处理。现行刑法第49条规定:“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对孕妇不适用死刑,这既是对妇女作为母亲的尊重,也是对胎儿的保护,体现了刑罚的人道主义。(2)在妇女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刑法给予特殊保护。现行刑法强化了对妇女合法权益的特殊保护,关涉妇女合法权益特殊保护的罪名主要包括强奸罪、强制猥亵妇女罪、侮辱妇女罪、拐卖妇女罪、重婚罪、组织卖淫罪等等,这些罪名构架起了我国刑法对妇女的特殊保护机制。

4.对少数民族公民的特殊保护。相对于1979年旧刑法而言,现行刑法在解决民族问题上进行了重要的补充和必要的修改,进一步强化了对少数民族公民人权的保护。具体表现为:(1)继续在刑法总则中对民族自治地方如何适用刑法典作出专门规定。(2)完善刑法分则关于非法剥夺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的规定,以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其三是刑罚更加人道化

刑罚人道无疑是用刑法保障人权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现行刑法也充分体现了刑罚人道主义精神。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保留并更加重视人道性的刑罚种类“管制”。管制是一种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由公安机关予以执行的刑罚方法。作为一种开放性的刑罚方法,管制的人道性特征十分明显:首先,它仅仅限制犯罪分子的部分自由而并非剥夺其自由;其次,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未与社会隔离,仍在其工作岗位上;再次,被判处管制的犯罪人还可以享受同工同酬的劳动待遇。二是限制和减少了死刑。我国现阶段在死刑问题上一贯坚持的刑事政策是:保留死刑,限制死刑,坚持少杀,防止错杀。这一政策是符合中国现阶段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的。现行刑法较好地贯彻了这一政策,对死刑进行了严格地限制和削减,主要表现在:(1)进一步限制了死刑的适用条件,将死刑的适用对象严格限制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2)放宽了死缓减轻为无期徒刑的条件,将1979年旧刑法规定的“确有悔改”修改为“没有故意犯罪”。(3)削减了死刑罪名。比如,将旧刑法规定的流氓罪分解为强制猥亵妇女罪、侮辱妇女罪、聚众斗殴罪、寻衅滋事罪和聚众淫乱罪,这几种罪均未设置死刑,这等于取消了原流氓罪之死刑。三是刑法分则体现了反对酷刑、保障人权的法治理念。我国政府一贯反对酷刑,在立法和司法上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予以遏制。现行刑法规定了刑讯逼供罪、暴力取证罪、非法拘禁罪、虐待被监管人罪等酷刑范畴之罪名,这是我国政府反对酷刑、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乃至犯罪人人权的法治理念的具体体现。

由此可以看出,宪法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各自反映出对人权保护的重要意义,并且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在我国法治建设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㈩ <刑法>与保障我们的权利之间有什么关系

我国刑法的任务就是用刑法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专的政权和社会属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而且,在刑法对具体犯罪的规定中,专门有几节,规定的是关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和侵犯财产的犯罪,还有关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等

热点内容
三甲医院护理部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01 19:18:27 浏览:719
云南司法鉴定中心 发布:2024-11-01 19:05:34 浏览:322
劳动法是良法还是善法 发布:2024-11-01 18:47:11 浏览:680
陕西三井律师 发布:2024-11-01 17:37:04 浏览:254
申请法律援助的范文 发布:2024-11-01 17:23:43 浏览:32
法与社会上海交通大学 发布:2024-11-01 17:15:20 浏览:413
人民法院网发公告 发布:2024-11-01 17:08:40 浏览:384
雷州郑法官 发布:2024-11-01 17:03:35 浏览:347
反恐条例视频 发布:2024-11-01 16:47:14 浏览:36
黄汝荣法官 发布:2024-11-01 16:47:06 浏览: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