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理论

刑法理论

发布时间: 2020-12-18 03:55:37

刑法三阶层理论

(1)犯罪构成该当性。犯罪构成该当性也称构成要件符合性,是指构成要件的实现,即所发生的事实与刑法条文规定的内容要相一致。具体来说该当性中包括了行为主体、危害行为、犯罪对象、危害结果、因果关系几个要素。

(2)违法性。违法性要求犯罪行为不仅是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而且实质上是法律所不允许的行为,即必须是违法的行为。违法性的判断标准在于是否有违法阻却事由。违法阻却事由是排除具有该当性的行为的违法性的事由。违法性阻却事由一般包括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法令行为、被害人承诺等。

(3)有责性。有责性指能够就满足该当性和违法性条件的行为对行为人进行非难和谴责。是否具有有责性应该从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犯罪故意或者过失等方面考察。此外,有责性还有两种阻却事由,一是违法性认识,二是缺乏期待可能性。

(1)刑法理论扩展阅读:

与刑法三阶层理论相关的其他件说:

四要件说:

四要件说是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模式。从苏联学习过来的。是典型的社会主义法系的产物。但正如有学者指出的:“这一犯罪构成理论模式虽然存在陈旧、机械等不能令人满意之处,但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已经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a.说明某种犯罪危害了什么样利益的要件,在刑法学中称之为犯罪客体。犯罪总是侵害了一定利益的。故意杀人罪侵害了人的生命权,故意伤害罪侵害了人的健康权,盗窃罪侵害了公私财物所有权,等等,诸如此类。

犯罪所侵害的利益实质都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因此,犯罪客体就是犯罪行为所侵害的而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在刑法中,不侵害任何社会关系的犯罪是不存在的,因此,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都不可缺少的要件。

b.说明犯罪是在什么样的客观条件下,用什么样的行为,使客体受到什么样危害的要件,在刑法学中称之为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首先是指行为人实施了危害行为,没有危害行为,就没有构成犯罪的前提。

其次,是指危害行为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不管具体的犯罪行为表现形式如何复杂或具体的危害结果表现形式如何,他们都是犯罪构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c.说明犯罪是由什么样的人所实施的要件,在刑法学上称之为犯罪主体。在司法实践中,各种具体犯罪的主体情况尽管千差万别,但作为自然人犯罪,其共同之处都必须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单位犯罪,也应具备一定的主体资格。

d.说明犯罪主体实施犯罪时主观心理状态的要件,刑法学上称之为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主观方面包括两种形式,即故意和过失。

每种犯罪都必须具有一定形式的主观要件,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和过失,则不构成犯罪。

Ⅱ 刑法的三阶层理论

大陆法系的犯复罪构制成体系是三阶层递进式。其由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组成。一个行为要构成犯罪,除了行为符合构成要件并属于违法之外,行为人亦必须负有责任。
该理论在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时,首先判断该行为是否符合某罪的构成要件(构成要件该当性就是构成要件符合性)。如果符合,再判断该行为是否具有违法性。通常来说,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就是具有违法性的行为。但有时也有例外,例如正当防卫行为、紧急避险行为就是不具有违法性的行为。
如果具有违法性,再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有责性,即行为人是否负有责任。通常来说,符合前两个要件的,就具有有责性。但是也有例外。

Ⅲ 我国刑法犯罪构成理论

在我国,“犯罪构成”实际上是指犯罪成立要件。传统刑法理论,在犯罪概念之后论述犯罪构成,认为犯罪构成是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主客观要件的有机整体,由四个方面组成:(1)犯罪客体,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关系;(2)犯罪客观方面,指犯罪活动在客观上的外在表现,其中主要包括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3)犯罪主体,指达到责任年龄、具有责任能力,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人,单位也可以成为部分犯罪的主体;(4)犯罪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伤害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这就是在我国刑法理论中,占支配地位的犯罪构成学说,是我国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即犯罪构成四要件说。该学说形成于建国初期,直接脱胎于前苏联的犯罪构成理论。多年来,该学说为我国的刑事法制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刑法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传统的占支配地位的犯罪构成理论的不足逐渐暴露出来。于是,刑法学界不少学者开始对传统犯罪构成理论进行批判与反思。综合目前的情况,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在中青年刑法学者的视野中,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已经被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传统的犯罪构成四要件说已经开始了新的脱胎换骨。在传统犯罪构成理论终将“旧貌换新颜”的现实命运面前,对各种批判与反思进行回顾与总结,有助于我们将对此的批判与总结深入下去。
我国刑法认定犯罪成立的规格和标准是犯罪构成。而犯罪构成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和客观要件的总和。因此,在我国刑法中,“犯罪构成”、“构成要件”或“犯罪构成要件”三个概念之间常常互换使用,并无严格的区分。这样,无论我国刑法使用“犯罪构成”还是“构成要件”抑或“犯罪构成要件”的概念时,其内涵与外延都与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中所说的“ 构成要件该当性”之“构成要件”不同:前者是对犯罪成立的所有要件的概括性称谓,后者则只是指犯罪成立三要件中的一个要件——构成要件该当性而言的;前者包括了一定行为刑罚之法律效果的一切法律要件,因而是犯罪成立的充分条件;后者只是犯罪成立的所有条件中的一个,具体说,是三要件中的一个,是一定行为构成刑罚之法律效果的前提而非充足条件。只有在符合了构成要件该当性的前提之下,经过违法性与有责性的补充判断并得出肯定结论之后,才能认定犯罪成立。
我国在犯罪构成方面的所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关于犯罪构成要件的数量
关于犯罪构成究竟包括几个要件,除了犯罪构成四要件说外,还有以下几种观点:否定说、二要件说、三要件说、五要件说。
所谓否定说,认为只存在具体的犯罪构成要件,而不存在一般的犯罪构成要件。所谓二要件说,即认为犯罪构成要件只包括犯罪的客观要件和犯罪的主观要件两大要件。如陈兴良教授认为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罪体和罪责。 曲新久教授认为“犯罪由一系列法定要件所组成,是一系列法定构成要件的整体,组成这一整体的各种各样的具体犯罪构成要件,可以抽象为两个基本方面——客观事实要件和主观心理要件,这是所有犯罪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所谓三要件说,又包括两种具体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犯罪的主观方面和犯罪的客观方面本来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如果抛开危害行为中包含着行为人的主观罪过这一特殊性,就无法正确解决刑法因果关系问题,因此主张将二者合并为一个要件,即“危害社会行为”。另一种观点为张明楷教授所力倡。张教授认为,所谓犯罪客体,即法益,根本不应成为犯罪构成要件。张明楷教授最早在其硕士论文《论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和著作《犯罪论原理》中论证了犯罪客体不应成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理由。后来,在《刑法学(上)》及《法益初论》两部著作中对自己的观点再次做了进一步的论证和解说。张明楷教授认为,犯罪客体是指为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法益。犯罪客体的意义已经被包含在犯罪的一般概念中。我国刑法的有关条文,正是在犯罪概念中说明犯罪客体的。行为符合犯罪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不仅表明行为侵犯了一定的法益,而且表明行为侵犯了什么样的法益。将法益作为犯罪构成要件,实际上否定了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客观要件、主体要件与主观要件的实质内容,似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只是由犯罪客体决定的。主张犯罪客体不是构成要件,并不会给犯罪的认定带来困难。一个犯罪行为侵犯了什么法益,是由犯罪客观要件、主体要件、与主观要件以及符合这些要件的事实综合决定的;区分此罪与彼罪,关键在于分析犯罪主客观方面的特征。如果离开主客观方面的特征,仅仅凭借犯罪客体认定犯罪的性质,是会碰壁的。所谓五要件说,即认为犯罪构成包括犯罪行为、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的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五个要件。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认为犯罪行为应单独成为构成要件之一,犯罪客观方面只包括犯罪结果及其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望采纳,望采纳。

Ⅳ 《刑法》理论行为无价值和结果无价值的区别是什么

行为无价值论和来结源果无价值论的分歧从违法性开始,他们影响范围可以扩大到整个犯罪构成理论,最开始呈现出来的差异就是判断犯罪的方式,行为无价值论坚持了实质违法性中的规范违法说和主观的违法性,而结果无价值论坚持了实质违法性的法益侵害说和客观的违法性。




Ⅳ 刑法 犯罪理论分类 隔隙犯

隔隙犯与非隔隙犯
(1)隔隙犯:在实行行为与犯罪结果这间专存在时间的、场所的间属隔的犯罪。可分为隔时犯与隔地犯两种。
(2)非隔隙犯:实行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没有时间、场所间隔的犯罪。
划分的意义:例如,对于隔隙犯,如果犯罪行为完成后,在犯罪结果出现之前可以成立犯罪中止。

Ⅵ 刑法学的理论体系

广义的刑法体系,是指刑法的各种渊源及其相互关系;狭义的刑法体系,是版指刑法权典的组成和结构。刑法典由两编组成:总则和分则,此外还有一条附则。总则为一般规定,分则为具体规定;总则适用于分则也适用于其他有刑罚规定的法律(但其他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编下为章。

Ⅶ 刑法学理论的逻辑结构是

条件假设+后果抄归结。“袭条件假设是对实际生活中可能出现违反或符合行为模式的具体行为或事件的概括,后果归结是指法律规范中所规定的针对条件假设的否定式或肯定式的处理措施。
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分为行为模式、条件假设和后果归结这三部分,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一般包括假定、处理和法律后果三个部分,三者缺一不可”,这其实是把法律规范之间的逻辑结构误当作(一个)法律规范本身的逻辑结构。“行为模式”概念缺乏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造成的。“行为模式并不是实际的行为本身,它并没有实际行为中的具体细节。”

Ⅷ 刑法理论分析

以绑架罪与拐卖儿童罪并罚。

理由如下:

一、绑架罪,是指利用被绑架人的近亲或者其他人对被绑架人安危的忧虑,以勒索财物或满足其他不法要求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劫持或以实力控制他人的行为。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行为人以勒索财物为目的而偷盗婴幼儿,应按绑架罪定罪处罚。所谓以勒索财物为目的,是指行为人绑架被害人的目的在于以加害被害人相威胁,迫使被害人的近亲属交给其财物。偷盗婴幼儿是指采用不被婴幼儿的监护人发现的方法获得婴幼儿。所谓不被婴幼儿监护人发现的方法可以是哄骗、恐吓,也可以是强行劫走等方法。绑架罪的既遂的并不要求行为人是否实际取得财物利益或其他非法利益为判断既遂行为的标准。只要行为人实施了绑架他人行为,实际控制了被害人质,就构成绑架罪既遂。本案中,甲将3岁的男孩骗走,意图勒索钱财,符合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行为特征,其行为构成绑架罪。

二、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条第二款的规定,拐卖妇女、儿童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在五种行为方式中,拐骗和贩卖是拐卖妇女、儿童罪中最主要、最常见的客观表现,而且行为人主观上具有出卖的目的。根据本条的规定,只要行为人以出卖为目的实施了上述行为之一的,即构成拐卖妇女、儿童罪。至于是否卖出,即犯罪目的是否实现不影响本罪的成立。但是,如果行为人实施上述行为并不是以出卖为目的,则可能构成其他犯罪,不构成本罪。本案甲在勒索财物不成的情况下,以出卖为目的将男孩带到外地以4000元卖掉,其行为构成拐卖儿童罪。绑架罪与拐卖儿童罪两者区别之关键在于犯罪目的不同,拐卖儿童罪以出卖为目的,而绑架罪以勒索财物、以他人作人质等为目的。如果行为人以出卖为目的,绑架或拐骗儿童的,应构成拐卖儿童罪,而不是构成绑架罪。

三、数罪并罚是对行为人所犯数罪的合并处罚。本案甲以勒索财物为目的而拐骗男孩,后在勒索不成的情况下,又将拐骗的男孩出卖,实际上甲出于勒索财物和出卖的目的,分别实施了拐骗和出卖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分则规定的两个单一式罪名,即性质不同的数罪,依数罪并罚的原则,甲的行为出于两个犯意和两个行为,结果触犯二个罪名,因此应当以绑架罪与拐卖儿童罪并罚。



Ⅸ 我国刑法犯罪构成理论(论述)

犯罪构成是指依照中国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是使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任何一种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即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犯罪构成,是指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是使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任何一种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即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其中,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或单位。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行为人的罪过(包括故意和过失)是一切犯罪构成都必须具备的主观方面要件,有些犯罪的构成还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特定的犯罪目的。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某些特定犯罪的构成还要求行为人的行为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或者损害特定的对象等。犯罪构成有助于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对准确、合法、及时地同犯罪作斗争,切实有效地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无罪者不受非法追究,具有重要意义。

Ⅹ 刑法学是什么

1.刑法学是以刑法为基本研究对象的学问,其中包括刑法哲学、刑法比较回学、刑法史学等。答通常所说的刑法学是指刑法解释学。刑法是一部法典,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统治阶...
2.刑法学是理论法学,刑法是实体法。
3.刑法学理论研究范围是大于刑法的,刑法是刑事司法实践工作的依据

热点内容
按劳动法休息日加班12小时怎么算 发布:2024-11-02 06:21:00 浏览:375
初级法院徇私 发布:2024-11-02 06:11:20 浏览:83
城建科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02 05:50:29 浏览:601
寻法律顾问上海 发布:2024-11-02 05:46:10 浏览:696
劳动法旷工的解释 发布:2024-11-02 05:41:56 浏览:534
湛存道德经 发布:2024-11-02 04:54:19 浏览:661
社会学中观察法的特点有 发布:2024-11-02 04:54:18 浏览:626
房屋上空边界法律知识 发布:2024-11-02 04:44:34 浏览:944
司法鉴定执业证 发布:2024-11-02 03:41:30 浏览:433
法律顾问管理规范 发布:2024-11-02 03:32:50 浏览: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