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1. 民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意义
帝王原则。 1、指导复当事人制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功能(即指导当事人正确进行民事活动,相当于行为规范功能);
2、完善立法机制,承认司法活动能动性(即授予自由裁量权功能,“法官造法的空白委任状”);
3、有助于克服成文法的局限性(即不合目的性、不周延性、模糊性、滞后性);
4、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的功能(有助于保障交易安全)
2. 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属于什么原则
诚实信用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诚信原则在司法审判中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避免具体规则可能导正的不公正裁决。在适用现行法律中的具体规定将导致明显不公正裁决时,若适用诚信原则能导正判决结果,此时法官应适用诚实信用原则,而不适用具体规定。
2、对合同进行解释,填补合同漏洞。对当事人在合同中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地方,法官可依诚信原则来探求当事人的真实意思,使合同在维系当事人权益平衡的基础上履行。
3、对法律进行解释,填补法律漏洞。法律在制定过程中,不可能对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的一切事物,对适用法律的各种具体条件作出万无一失、详尽无遗的规定,因此,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法律规范进行解释的过程。
(2)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扩展阅读
具体适用时应注意:
1、回归最初补充功能。在法律适用时,如果存在具体的法定规则,则需首先适用该规则,只有在法律适用由于具体情况的特殊性而对合同当事人一方明显不公正的情况下,才以诚实信用原则予以平衡,在这个意义上,诚实信用原则具有次位性。
2、限制权利的滥用。一般认为,禁止权利滥用已经变为同诚实信用一样的民法基本原则,应当与诚实信用原则进行区分,其实诚实信用与禁止权利滥用属于一体两面,
如失效被视为权利滥用的限制,以诉讼时效为例,法律保护的实质是债务人对债权人长期不履行权利的一种信赖利益,这是对债权人不诚实信用的限制。
3. 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简称诚信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行使民事权利和履专行民事义务时,应本属着善意、诚实的态度,即讲究信誉、恪守信用、意思表示真实、行为合法、不规避法律和曲解合同条款等。
诚实信用原则是一项古老的道德戒律和法律原则,是大陆法系民法中重要的基本原则,被称为“帝王规则”。诚信原则起源于古罗马裁判官采用的一项司法原则,即在审理民事纠纷时考虑当事人的主观状态和社会所要求的公平正义。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法最初将其作为债务履行的原则,后来逐渐扩展适用于债权行使乃至一切民事权利的行使和民事义务的履行。
在我国,诚实信用原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法律上的体现。从近代学说发展与比较法实践来看,诚实信用原则也逐渐扩展到私法以外的其他法律部门。比如我国《民事诉讼法》也增加了诚实信用原则。
4. 民法中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序良俗原则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吗
你好来
诚实信用原则所要源求的义务比较积极,是要追求诚信。不诚信就不合法。
公序良俗指的是公共秩序、善良风俗,只要求你不违背基本社会准则就可以了,是比较消极的。
只要不是很过分就是合法的。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诚实信用相当于要对对老人很好才算孝顺
公序良俗只需要不虐待老人就算孝顺。
要求程度不同,不知道你能不能理解。
5. 试述民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与功能
论诚实信用原则在民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
摘要
]
诚实信用原则是民法领域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
在现代民法中
,
诚实信用原则发挥着
十分重要的作用,
该原则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一项道德原则
,
被奉为现代民法的最高指导
原则。对于立法者未能预见的案件
,
可用该原则补充法律漏洞
,
使法律和裁判适应社会的发
展变化
,
从而使民法更加完善
,
制度更加健全。
[
关键词
]
诚实信用原则;概念;语源;历史沿革;地位;作用
一、诚实信用的概念
对诚实信用原则的概念与其内涵与外延的理解,从域内外学者对其确定性与
否的认识
分野而言,有
“
语义说
”
和
“
一般条款说
”
这两种学说。
“
语义说
”
从诚实信用原则的字面意义出
发,
以该原则的内涵与外延具有相对确定性为认识基点,
该学说主张:
诚实信用原则是对民
事活动的参加者不进行任何欺诈、恪守信用的要求,其内涵为恪守信用、不欺诈;
其外延为
对民事活动参加者的要求。
“
一般条款说
”
则主张,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与外延均具有不确
定性,
是可弹性适用于民法各领域的有关公平正义的弹性要求。
就内涵而言,
诚实信用原则
是以模糊的公平正义要求为内容的规则;
就外延而言,
诚实信用原则具有不确定性,
可补救
具体规定的不敷使用。①从诚实信用之语源可以看出
“
语义说
”
过分拘泥于字面意义
,未能
揭示出诚实信用原则之概念的本质,
且
“
语义说
”
对诚实信用原则的解释客观上起到了对该原
则之适用的限制性效果,
不符合现代各国民法的一大趋势
——
对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宽泛化、
深入化。因而,域内外学者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与外延多持
“
一般条款说
”
,在此基点上,
学者们又见仁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得出对诚实信用原则的解释。
二、诚实信用的语源
诚信一词的语源出自我国古代典籍。
公元前
15
世纪前后,
商朝的
《商君书
·
靳
令》
将
“
诚
信
”
与
“
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贞廉、仁义、非兵、羞战
”
等并列确定为
“
六虱
”
。②另据
《唐书
·
刑法志》
的记载,
唐太宗于贞观六年,
“
亲录囚徒,
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
纵之还家,
期以明年秋即刑。
即期,
囚皆脂朝堂,
无后者。
太宗嘉其诚信,
悉原之。
③这两处所称的
“
诚
信
”
,可理解为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方面的诚实不欺,尚未成为专门的法律术语。
一般认为,诚信一词在西方文明中的符号表现源自拉丁文
Bona Fides
,考
察拉丁文
Bona
Fides
一词,
Fides
来自动词
fieri
,为
“
已经做成
”
之义,后来转义为
“
信
”
的意思,对于
“
信
”
一词,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将之解释为
“
行其所言谓之信
”
(
Fiat quod dictum est appellatam
fidem
)
④此语相当于中文中的
“
言必信,
行必果
”
;
Bona
一词,
是
“
好
”
的意思,
起强化
Fides
,
的作用。
Bona Fides
在法文中转化为
Bonne Foi
,在英文中为
Good Faith
,其中
Bonne
及
Good
与
Bona
同义,
Foi
及
Faith
与
Fides
同义。
因此拉丁文中的
Bona Fides
及作为同义
词的
Bonne Foi
、
Good Faith
均为
“
好的信用
”
、
“
良信
”
、
“
善意
”
之意,
并在习惯上被翻译为
“
诚
信
”
。
但是,严格地从语义学的角度上说,
Bona Fides
仍然不是作为法律术语的
“
诚信
”
一词
最完整的符号表现,
因为,
“Bona Fides”
的原始词义有
“
信
”
而无
“
诚
”
。
“
诚
”
与
“
信
”
的合用即
“
诚
信
”
一词完整的符号表现为德语词汇
Treu und Glaube
该词来源于古代德国的誓约,取忠诚
和相信之意。在古代德国,人们常常以
In Treu
(于诚实)
、
Mit Treu
(于诚实)
、
Bei Treu
(依
诚实)
、
或
Unter Treu
(在诚实名义下)强制对方作誓。后来为了求得更加可靠,在诚实之
外加上
Glaube
(信用)二字,而以
“
于诚实信用
”
为誓辞起确保履行契约义务的作用。⑤可
见
Treu und Glaube
是
“
诚信
”
及
“
诚实信用原则
”
在法律语境下的真正语源。
三、诚实信用的历史沿革
诚实信用原则,起源于罗马法,发展至今,已成为君临整个民法领域的
“
帝
王原则
”
,
但其发展与演进并非是直线形的,
伴随着客观环境与人类的主观认识的变化,
诚实信用原则
经历了由发端进而衰退再转入复兴的曲折的历史沿革。
罗马法阶段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发端并初步繁荣的时期。
对这一时期的法律原始文献及相
关历史文献的考察可以看出,
诚信契约与诚信诉讼伴随着罗马经济的繁荣而逐步兴起。
在经
历了短暂的辉煌之后,随着古罗马文明的衰退
,诚实信用原则也随之蒙上了历史的尘埃,
甚至在罗马法复兴时期
——
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创制时代,
诚实信用原则虽被提出,
但
仍只是作为点缀品而存在,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
19
世纪末期。
20
世纪初至今这个阶段,
可称之为诚实信用原则的复兴时期。在这一时期,
诚实信用原则不仅被世界各国民法所规
定,而且其地位提升,适用范围扩大,
在法律实践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四、诚实信用在民法中的地位
诚实信用原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在民法基本原则中居于统领地位,
更是现代民法
的基本精神之体现。
第一,
诚实信用原则的经济基础。
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笔者同意学者
郑强的观点:
“
如果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
的关系,
那么在任何社会的最为基本的生产和交换过程中,
便包含了对诚实信用的要求。
这
就是诚实信用的物质经济基础
”
⑹。现代经济充满复杂性、高度的风险性,要求民事主体以
更为真诚守信的主观心理和客观行为参与民事活动。
唯有如此,
才能保护交易安全,
实现当
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和社会的公正。
因此,
诚信原则作为基本原则不是人为操作,
而是现代
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作为民法基本原则的诚实信用原则是民法精神和立法者意志的直接反映。
民法基
本原则是指
“
其效力贯穿民法始终的民法根本规则,是对作为民法主要调整对象的社会关
系的本质和规律以及立法者在民事领域所行政策的集中反映,是克服法律局限性的工具
”
⑺,它的根本属性来源于内容的根本性和效力的贯彻始终性。诚实信用原则不仅是立法者
主观意志的体现,也是现代民法精神的根本体现。现代社会关系的本质和规律在民事领域
表现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体现了社会本位主义的要求,而作为维持民事主体之间利益平
衡的诚信原则,与公平正义有同等的价值内涵。立法者必然在民法典中确定诚实信用的基
本原则,以保证立法者的主观意志和民法本质的客观要求之间的统一,并为法律的适用和
法律漏洞的补充符合立法者意志提供法律的一致性依据。
第三,
诚实信用原则在民法基本原则中的统领作用
现代民法是以诚信原则为核心的法律
体系,尽管诚信原则与其它原则有内涵和侧重点的差异,但诚信原则与其他基本原则有着
千丝万缕的联系:公平原则与诚信原则具有同等的价值内涵;权利不得滥用原则和情势变
更原则以及等价有偿原则等则是诚信原则的具体化和制度化;遵守法律和政策原则、维护
社会公德、公共利益和国家计划原则等原则更是诚信原则的应有之意和补充。因此,诚实
信用原则是民法的最高指导原则,是民法原则的
“
原则
”
,它理所当然是民事立法、守法、
司法的
“
帝王条款
”
。
五、诚实信用在民法中的作用
一、诚实信用原则适用的本质诚实信用原则适用的本质是,法官通过对诚实信用原则进行
扩张性解释,并依其处理一些特殊的案件,以实现个案处理结果公平、
正义之目标,从而对
法律进行实质性发展的能动性司法活动。
本文之所以将其本质作以上定性,
主要是由于以下
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是现代民法价值理念的体现。现代民法的理念价值
——
实质正义
是历史的产物。进入
20
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
19
世纪的近代民法基
础的两个基本判断,
即所谓的平等性和互换性已经丧失,
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和对立,
造
成当事人之间经济地位事实上的不平等,
迫使法立法者、
司法者和学者必须面对现实,
抛弃
近代民法的形式主义。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
20
世纪之初立法者、司法者和学者所共同面
对的难题,
诚实信用原则就是在此社会经济背景下应孕而生的。
其经过立法者、
司法者和学
者的不断挖掘,
被予以重新解释并赋予其新的内涵,
最终从近代民法中的契约原则和上升为
民法的基本原则,
适应了历史的需要。
可以说,
诚实信用原则是现代民法理念
——
实质正义,
逐渐取代近代民法理念
——
形式主义过程中,
在民法立法模式上的重要体现之一。
现代民法
实质正义的理念的形成,
促进了诚实信用原则的确立,
而诚实信用原则则全面贯穿了实质正
义的精神。
现代民法理念的形成与相应的立法的出现是相辅相成的,
二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
系,互相促进,
互为条件。
贯彻实质正义精神的诚实信用原则,
在客观上体现为两种利益关
系的平衡,
包括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
以及当事人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
即社会妥当性。
法官适用诚实信用原则必须以这两点为价值目标,其本质体现为公平、正义。
第四,
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首先是法官对法律进行解释的过程。
社会生活条件在空间上涵
盖范围的无限性以及其时间范围内的千变万化性,
与体现了认识水平与认识能力的成文法存
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法律既不可能对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社会关系都予以明确规定,
也不可能在时间上随时根据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致使成文法存在
“
不合目的性、不
周延性、模糊性、滞后性
”
等局限性。为弥补成文法的不足,大多数成文法国家除采取及时
修改有关法律条文这一措施外,
大都通过以下两种方式:
一是明确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权,
承
认法官有造法之功能;二是立法者在法典中建立一些
“
框架
”
概念,通过法官对这些
“
框架
”
概
念的解释和适用,
以处理应对各种难以预料的社会现象。
就目前我国的司法制度来看,
我国
法律并没有明确赋予法官享有自由裁量权,
即法官通过司法活动直接造法的行为没有得到法
律的明确授权。
我国弥补成文法的不足的方式,
主要是通过法官对法律作出相应的解释,
并
以之来调整相关的社会关系来实现的。
因此,
对作为
“
框架概念
”
的典型代表之一的诚实信用
原则的适用,首先是法官对诚实信用原则的解释过程。
第五,
法官对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具有能动性。
这是由于诚实信用原则作为弹性规则和强
制性、补充性规则的特点所决定的。立法者为弥补成文法的不足而建立起来的
“
框架
”
概念,
其内涵和外延十分不明确,有学者认为诚实信用原则
“
乃属白纸规定
”
,
“
无色透明的
”
。也就
是说,
诚实信用原则的补充作用无所不在。
只要在适用成文法的过程中出现漏洞与不足,
诚
实信用原则的补充作用就会被运用和体现。这也决定了诚实信用原则具有适用上的强制性。
在民事活动中,
其具体体现为:
无论当事人是否约定,
诚实信用原则都是约束双方当事权利
义务的当然条款,使当事人不仅要承担约定的义务,而且必须承担这种强制的补充性义务。
并且当事人也不得约定排除其适用,即使约定排除,其效力也归于无效。从这个意义上讲,
诚实信用原则是当事人进行任何民事活动时,
所享有的民事权利的当然组成部分。
法官在审
理民事案件中,首先应尊重这种体现为民事权利的私权,
并当然地适用作为私权表现形式
的诚实信用原则,
不须以当事人是否明确作出意思表示为标准。
因此,
法官对诚实信用原则
的适用具有能动性。
第四,
法官适用诚实任用原则在实质是发展了现行法。
成文法的局限性决定了补充性规则的
存在,
具有其合理性的同时,
也决定了这些规则只能处于补充性地位,
这种补充地位是相对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0下载券 168人已下载
下载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6. 民法中诚信原则
民法通则第四条明文规定 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版。
===============================================
PS:提供成都市法律咨权询,诉讼/仲裁代理,联系方式点我名字。
7. 民法中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与诚实信用原则的关系是什么(这个有争议)
一般认为禁止权力滥用原则是由诚实信用原则引申出来的。
但是根据梁慧星教授的观点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是和诚实信用原则并列的一个民法原则,而诚实信用原则是民法原则中的“帝王条款”(参见梁慧星《民法总论》)。
8. 下列就民事法律关系的哪些表述体现了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我感觉a选项体现了诚实信用原则。
因为合同法规定了买卖合同风险负担原则,当事人就应该诚实守信的遵守。
9. 从民法中的一个制度来说明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复是民法制的基本原则,在诉讼时效制度中主要体现在抗辩权行使的限制上。诉讼时效理论认为,时效抗辩权应依诚实信用方法行使,如其行使有悖于该原则,权利人得以欺诈抗辩权对抗之。 例如,债务人以欺罔的手段防碍权利人中断时效,或其行为使相对人相信其不会行使抗辩权或中断时效不必要等,均可认为抗辩权之行使有悖于诚实信用原则。
赋予债务人时效抗辩权既使债务人的时效利益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也是债权人因其过错造成的超过法律时效承担了相应的不利益,另一方面也使债权人仍保有通过法律实现债权的可能性,使其享有的诉权不会形同虚设,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科学性及效率性。
10. 举例证明什么是民法基本原则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行使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应该本着善意内、诚实,不欺诈,容正当竞争,信守承诺等。
例如,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合同成立之前,不能欺骗,假借订立合同,实际上为拖延对方,或为排除其他谈判者,使得对方的订立合同的期待利益受到损失。
又如,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获悉对方的商业秘密,那么就产生保密义务,擅自泄漏或使用,给对方造成损失的要依法赔偿。
再入,合同成立后,要善意的履行合同,不能加害给付、或故意瑕疵给付。同时还要履行法定的通知、告知义务,这些行为虽然不是意思表示,但具有法律意义。
最后,即使合同履行完毕,还要履行附随义务,这种附随义务往往根据实际的交易习惯确定,因此每个行业各不相同。